老家临颍有条河,河的源头在嵩山峡谷中,一路奔流东下到我们这里,县城也因临此河而得名。
几千年前,祖先们自县城西北入境,沿着这条河东南迁徙,沿河而居,顺岗而住,开垦农田。经过世代的繁衍生息,这条河如瓜藤一般,稠密串联着一个接一个村庄。
渡口旁赵姓人居多,便得一村名“赵渡口”;桥头住了张姓人家,自然是“桥头张”;河道曲折处有王姓家族聚集,便成了“王曲”。
(王曲航拍)
旧时河水常常泛滥决堤,人们在河流改道处修了庙,祈祷龙王在此分江而治,保一方平安,后来庙旁建校,为“分江庙小学”,我儿时便就读于此。“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我曾一遍一遍把刚刚学会的《卜算子》当作写给它的恋歌。
河水带来水沃土丰,造就这里人杰地灵,古时就有凤凰、神爵降于此。我觉得河水是伙伴,春时花开似锦,夏时一湾蛙鸣,秋时芦花飞舞,冬时冰封长河,总是给我带来四季的乐趣,安抚我寂寥无趣的童年。它除了灌溉颗粒饱满的庄稼,还有两岸茂密的竹子和荆条,教会河边人家打竹床、编竹篮、做簸箕、扎箩筐……学会就地取材讨生活的便利。
临河而居,我像是一尾鱼扎进水里,能看到时光最深处口耳相传的古人:以孝感动国君的郑国大夫颍考叔;为官之余在此设帐授徒,著书立说的汉代大儒马融;星夜冲出围城代父搬兵,终于击退叛军,使孤城得以保全的少年英雄荀灌娘;善舞剑器舞而受到杜甫讴歌的李十二娘;官居一品、位登宰辅的明代重臣贾咏;开发宝岛呕心沥血,抗击法寇以身殉职的台北知府陈星聚……附近还有一条河,有着比赵州桥还早的小商桥,南宋抗金时,杨再兴将军驱敌误陷入河中中箭身亡,葬时火化得箭镞两升之多。每每念起,总觉热血沸腾,悲壮不已。
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知是人们不再依靠河水生活,还是河水抛弃了肆意破坏无所敬畏的我们,先是河水由清澈变为泥汤,接着是淤泥覆盖河滩,最后河床遍布垃圾,破碎干裂,再无水声哗然的热闹。后来,人们修整河道,使黄沙铺地、白云盖棚,并引来丹江水,重新为它注入活力,在水的芳馨和绿的渲染中,老人们聚在河畔,下棋聊庄稼,聊儿孙聊天下。
“手拿杨枝临水坐,闲思往事似前身。”临河而居,枕水而息的生活,是人类的理想栖居,也是人们渴望和自然之间,没有界限,安然和谐,希望在水泥钢筋城市里得到柔软和松释。还有就是我们身体内流着同样的河流,它的上游是生活在河边的父辈、祖辈,我们延绵着他们的脾性、爱好,他们与这河水,与这土地,赋予我们特别的性格与情感,难以割舍。
文:王晓景
编后语:文章中简单的阐述了王曲村的由来,王曲村作为一个历史的古村落,村里现在还保留着历史文物。
千年银杏树,屹立不倒。
抗美援朝战士葛洪臣,激励一代又一代王曲人,
老颍河桥,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
到时间五一放假没事了,就去王曲村这个历史古村落转转。
村民热情好客,欢迎大家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