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
一、历史沿革
1、春秋时期属祁氏封地的东境。前514年,晋国六卿灭祁氏,分祁氏田为7县,在今寿阳境内置马首县;汉代属榆次县地。
晋末后讹称受阳2、西晋太康初置寿阳县,属乐平郡;永嘉后省。隋开皇十年(年)复置。
隋朝时的寿阳3、唐武德三年(年)属受州;六年为受州治;贞观八年(年)受州废,复属并州;十一年改为寿阳县,开元十一年(年)后属太原府。五代、北宋因之。
4、金兴定二年(年)改属平定州,后仍属太原府。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年)改属平定州。
5、年属冀宁道,年直属山西省。年寿阳县分为路南、路北两县。年路南、路北两县合并,恢复寿阳县。
6、年属榆次专区。年属晋中地区。年属晋中市。
二、地名来历
晋代始置寿阳县,以县城位于寿水之阳而命名。
寿水,今名为白马河,其正源发源于寿阳县西部要罗麓颉家河村,经太安驿与黑水相汇,再东南流经寿阳城南,后注入潇河。全长86公里。《水经注》中把寿水与黑水误为一条河来记载:“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归一川,东流南屈,经受阳县故城东,其水西南入洞涡水。”黑水,今称人字河,共有三个源头,分别发源于黑水村、马家寨、罗家庄,均在近蔡庄与寿水相汇,即所谓“三源合舍,同归一川”。现在寿水与黑水交汇处筑有蔡庄水库,并已辟为集度假、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风景区。
三、讹称受阳近年
晋末以后,寿阳一带战乱频繁,干戈不息,遂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迁寿阳县民至大陵城南,别置受阳县,县址即今文水县的旧城庄。寿阳改为“受阳”是因当时胡汉译言之讹而造成的。直到隋开皇十年(590年)全国统一后,才将受阳县迁回原寿阳城。在这段战争时期,寿阳县在外漂泊寄治了142年,还被少数民族误称“受阳”达189年,到唐贞观十一年(637年)才终于得到正名,又称为寿阳县,并延续至今。
三、历史上境内曾大量的侨置郡县
在西晋末至北朝这一动乱时期,北方的郡县随着流民一起南迁,山西北部的郡县也向中、南部迁徙。当时除寿阳县迁至今文水县境内,还有朔州和夏州所属的7郡13县一并侨置到寿阳县境内。它们是:太安郡的荻那县、捍殊县;广宁郡的石门县、中川县;神武郡的尖山县、殊颓县;太平郡的太平县、太清县、永宁县;附北郡的附化县、恩泽县、五原县、广牧县;还有夏州的太安郡、神武郡等等。一县境内同时容纳了如此众多的州、郡、县,亦可谓洋洋大观。
时至今日,有些侨置郡县名还保留在寿阳的地名中。如现在寿阳县有太安驿和太安村,分别是朔州的太安郡和夏州太安郡的寄治地;神武村现名尖山村,是神物郡和尖山县的寄治地;女英雄尹灵芝的故乡太平村是太平郡的寄治地;驸马城是附化郡的寄治地;下州村是夏州的寄治地;而朔州则是寄治于寿阳城中,这一点也从考古资料中得到证实。1973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协同寿阳县有关部门,对位于寿阳县城南5里的北齐贵族库狄回洛墓进行了发掘,其墓志称“葬于朔州城南”,证实寿阳称确是当时朔州的寄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