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m.39.net/disease/a_6032484.html雨后的清晨,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满园美景更加清润,远处山间云雾缭绕,山下一池池新荷,正翘首期盼远方的游客。高峰村新貌周志鸿摄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往前走,村里随处可见的是石头。村民以石头为墙、以石头为路、以石头为椅、以石头为桌……因此,这个绿树环绕的村庄,又被人们称为“石头村”。中午时分,在绿林深处的农家乐里,传来阵阵饭菜香。林华正在灶台前忙碌,为远道而来的客人烹饪当地的特色菜肴。今年46岁的林华,是土生土长的高峰村村民。10多年前,他看准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商机,将自家老宅进行改造,开始经营农家乐。现在,每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年利润达30多万元。“搁以前,这是不敢想的事!”炒完菜,林华坐在石凳上乘凉,“小时候,我们家温饱都成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居住在平均海拔多米高山上的高峰村坪岗上、朱家坳、苦竹坪、坟背、川坳等村民小组的多名村民,陆续搬到山下生活。高峰村旧貌一角王华耀摄林华一家是第一批搬下山的村民,那年他刚满7岁。原本他家住在最偏远的坪岗上。“靠种地致富,很难!”回忆当年的生活,林华的母亲邓金丕感触最深。“人住在山上,田地却在山下。田里都是石头,面积又小,一个斗笠一块田,一件蓑衣一块田,拉一头黄牛耕田都不能转头。好不容易收一点稻谷,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挑回家。”住在与世隔绝的山上,最难的是出一趟门。69岁的邓金丕说:“去县城赶一次集,凌晨3点多就要下山,一天光山路来回,就要走六七个小时。山上没有通电,每家每户用竹篾照明。”那时,高峰村是远近闻名的贫穷村,没有女孩愿意嫁到这里,“人家一听是高峰村的就吓跑了。”从高山上搬下来,虽然交通条件便利了,但耕作条件并未改善,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再加上,全村处于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砍,林地只剩下余亩。习惯了靠山吃山的村民,田里种不了吃的,山上要不来收益,该怎么生活?转机出现在年。背靠金铙山的高峰村,虽然缺乏农业生产资源,但是有着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良好植被、丰富物种和清澈水质。当时,村两委多方考察后,开始寻找出路:为什么不改变发展思路,发展乡村旅游?思路一明天地宽。这一年,通过招商引资,村里引进了第一个旅游项目——皮划艇漂流项目。随后,高峰村从人居环境治理着手,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将人文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内在动力,原本沉寂的村庄焕发了生机。10多年来,紧扣“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的发展定位,坚持优先发展乡村旅游,高峰村“红”了——省级生态村、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国家森林乡村、中国最美村镇……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为乡村发展谋新路。年,高峰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推行“股东+员工”“房东+业主”“技能+服务”3大创新发展模式,让村民参与旅游管理与服务,形成“生态+”“农业+”“康养+”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去年,高峰村被评为“中国最美康养小镇”,策划生成的“香溪花谷”旅游项目,获评国家级AAA旅游景区。莲花叠水、曲院风荷、夜光跑道、七彩滑道……如今,走进这个林深水美的小山村,一步一景,每一处风景都让人驻足。“开发旅游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仅元,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元。以前村集体没有收入,去年通过生态补偿、入股分红、发展旅游等,村财收入达45.8万元。”高峰村党支部书记林长礼骄傲地说,“虽然先天不足,但我们找准了出路,现在日子越过越好,高峰村的名字成了一张响亮的‘名片’。”“我们村‘石头’开花了!”游客来了腰包鼓了,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他们纷纷这样调侃道。现在,高峰村直接从事旅游的村民有多人,占全体人数近三分之一。去年,全村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万元。好风景带来好光景,林华更加坚定了发展旅游的信心,去年,他承包了原村小学改造后的房子,用于发展民宿。今年“五一”假期,他接待游客多人次。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三明日报(记者:郑丽萍建宁记者站:黄平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