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累计投入6.28亿元产业扶贫资金,覆盖1.77万户贫困户;
全市年“回头看”后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全部脱贫;
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年均增长35%;
累计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户、危房改造户,建成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64个……
这是一份有目共睹的漂亮成绩单。亮眼成绩背后是“十三五”时期,我市强化责任落实,激发红色担当,精准施策攻坚,推动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付出的扎实努力。
脱贫任务全面完成
2月2日,走进沙县夏茂镇长阜村,青山绿水环绕,水泥路贯穿村庄,干净整齐的中式庭院围栏包裹着村民的住房,红瓦黄墙彩绘映画,悄然述说着村庄的历史变迁。
村内,林立的小楼里,68岁的长阜村村民林英松,正忙着备年货。10多年前,他带着老伴到浙江嘉兴经营小吃,起早贪黑,忙到深夜,日子一天天过去,钱一块块攒下。多年打拼,老林在沙县盖起了楼,日子越过越舒心。
林英松的人生蜕变,是27万沙县人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沙县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沙县小吃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小吃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也逐渐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类似长阜村的巨大变化,还有泰宁县新桥乡岭下村、宁化县淮土镇禾坑村、大田县广平镇元沙村……
我市下辖的12个县(市、区),均属原中央苏区范围。新一轮脱贫攻坚,我市贫困发生率虽不及中西部地区,但肩上的担子也不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占到了全省的12%。
年以来,我市先行先试,在工作机制、行业扶贫和长效扶贫等方面探索创新,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去年4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全部脱贫;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实现退出“摘帽”,年至年连续3年,GDP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平均增速快于全市水平。
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去年7月,一辆满载乘客的纯电新能源19座公交车,从建宁车站缓缓驶出,标志着建宁县村村通客车正式投入运营,结束了上坪、洋元、陈岭无公交通行的历史,为当地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
这条路线由建宁车站始发,途经建宁县城、黄坊乡、洋元村、陈岭村路口,最终到达建宁县溪源乡上坪古村。开通当天,车辆所到站点,不断有群众驻足围观、询问线路详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长久以来,交通落后、产业脆弱等问题持续困扰和阻碍我市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5年来,我市统筹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村路、水、电、讯、网等基础设施“短板”突出问题,改变“穷村”落后面貌,畅通贫困走向振兴的“造血”大动脉。全市新改建贫困村通村公路、入户道路公里,个贫困村全部通电、通硬化路,个村通客车,个村实现集中供水,个村有金融服务设施,个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点,贫困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宽带网络、垃圾收集转运、公厕覆盖率均达%,贫困人口“两不愁”质量明显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
扶贫改革试验取得成效
“一个月的营业额超1万元,净赚多元。”这是去年7月,李永生农家乐第一个月开张后取得的回报。
李永生是清流县嵩口镇沧龙村村民,看到渔业村游客络绎不绝,脱贫后的李永生动起了办农家乐的念头,却又不知如何开始。
为应对疫情影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去年,我市开展了为贫困户和低保户“解难题、办实事”专项行动。扶贫干部了解到李永生的困难后,立即帮助他办好各项手续,把住宅改造成了农家乐。
村民们纷纷感叹,短短几年,李永生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再到“我要富起来”的转变。
变化的背后,是我市“”精准扶贫机制的实施。年,我市被列入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后,探索形成了普惠金融、健康扶贫、村财增收、相对贫困帮扶等一批三明扶贫经验。在这期间,一项名为“”的精准扶贫机制也在宁化县淮土镇禾坑村孕育试点,随后推向全市:以“三步工作法”确定扶持对象,以“四因四缺分类法”搞清致贫原因,以“八种帮扶模式”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把扶贫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为稳定脱贫质量,我市不仅建立了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还“自我加压”,将帮扶力量向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延伸。一方面,发挥“沙县小吃”“客家小吃”品牌影响力,开展“雨露计划”、创业农户等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年以来,累计培训1.9万人次,3名贫困户通过小吃创业实现脱贫;另一方面,在个贫困村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设立20个扶贫车间,累计吸纳名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此外,我市还实施产业扶贫,推进政策扶贫,推动资产盘活,进一步增加贫困群众的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和新奋斗的起点。巩固脱贫成果,消除新增返贫,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市仍将不断均衡发展,迈向幸福小康。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莉婷)
编辑:童凌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