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吴三桂忍心让儿媳守寡长达三十年

年4月13日,康熙下令处死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由于吴三桂的叛乱,使他的儿子和孙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与此同时也将他的儿媳推向了生命的绝境。然而那一年,建宁公主才33岁!

建宁公主,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名字。在金庸先生的《鹿鼎记》里那个刁蛮专横又霸道、让人爱不起来的建宁公主,清太宗皇太极的小女儿。公元年,吴三桂投降清廷,引清兵入关。入关前,多尔衮作媒,把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下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并封他为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头衔,头衔是不少,不过必须要留在北京,实际是把吴应熊作为人质,挟制吴三桂。公元年为建宁公主与吴应熊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建宁公主逃离了戏说里与其他女子共侍一夫的结局,但实际上,她的人生结局更为不幸,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她的公公——吴三桂,这里的一切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真实历史上真正的吴应熊,并不是像金庸先生笔下写的那样,死得带有一些滑稽性。事实上在吴三桂决定起兵造反时,曾经暗中派人到京师,准备接儿子回家。但是吴应熊拒绝了自己父亲的安排,只是让密使把自己的大儿子吴世璠秘密带出京,而他自己还是留在北京。不仅如此,他还通风报信,把康熙的提前削藩之策告诉吴三桂,让父亲早做安排。自从公元年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之后,建宁公主与驸马恩爱有加、相敬如宾,夫妻两人感情十分和睦。在外人看来,这桩门当户对的婚姻绝对可以被称作是幸福美满的。一边是为大清王朝立过汗马功劳的藩王,另一边则是当今圣上的小姑姑,建宁公主与吴应熊两人自然是备受瞩目。可是,这种表面风光背后的无奈,只有建宁公主自己心里清楚。自从兄长当年将其嫁给吴三桂为妻之时起,她就已经明白,自己的命运便注定会在大清朝廷与吴三桂的关系之中苦苦挣扎。倘若两者关系好,她自然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可是一旦两者关系恶化,她必将会成为双方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出身满清帝王之家的她,除了默默地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之外,别无选择。不过令她感到一丝欣慰的是,在她与吴应熊喜结连理的十八年间,朝廷与吴三桂之间尽管存在着摩擦,但总体上是和睦的,因此,这也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真正将她推向悬崖边缘的是,公元年朝廷与吴三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裂隙。

公元年是吴三桂的60大寿,朝廷特意下旨,恩准公主、额驸马以及他们的儿子吴世霖去云南祝寿。这对于吴应熊与吴三桂父子二人来说,当然是一个天大的喜事,但对于建宁公主而言,却是有苦说不出。她自然深知朝廷派她去云南为她公公祝寿的含义,名为祝寿,实则肩负起消除吴三桂和朝廷之间相互的猜忌,且承担着立志言和的艰巨任务。这足以表明,朝廷对吴三桂的猜忌日深。吴三桂对云贵两省长达几十年的驻守,已经使他心里产生了一种云贵两省属于他的藩邸的错觉,要消除他与朝廷之间的猜忌,首先就要消除他的这种错觉。

可是一旦吴三桂这种错觉被打破,后果轻则引起他对朝廷的不满,重则很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叛乱。带着忐忐忑忑的心情,建宁公主与吴应熊终于进入了昆明城,整个昆明仿佛已经完全被节日的氛围所笼罩。吴三桂已经与夫人和王妃率领当地百姓在距王府几十米的道路两旁跪迎公主和额驸马的到来。公主立即下车,大礼参拜公婆,完全放下了自己公主的身份。同时在建宁公主和额驸马两人共同的劝诫和朝廷的压力之下,吴三桂终于似乎有了松动的迹象,于公元年7月,吴三桂主动向朝廷疏请撤藩。尽管康熙皇帝明知他只是故意做降,但是这机会难得,因此将计就计,准许了他的请求,并立刻派人前往云贵,与吴三桂详谈撤藩的事宜。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建宁公主终于松了一口气,她以为,只要公公能够按照朝廷的安排将家眷、军马部下带回锦州便可万事大吉了,一直以来缠绕在她心头的最为牵挂的问题便可彻底解决。于是她日日遥望着南方的天空,期盼着公公的到来。

年12月21日,终于传来了吴三桂的音讯,但这个消息却似一个晴天霹雳,将建宁公主憧憬着全家大团圆的美梦彻底击碎:吴三桂扣留了朝廷派去商量撤藩事宜的折尔肯与傅达礼,执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据云南反叛,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削发易服,国号定为“周”,以来年为周王昭武元年。随着吴三桂的叛乱,建宁公主心里很清楚,她与吴应熊的美满的婚姻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康熙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当今圣上玄烨下令处死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由于吴三桂的叛乱,使他的儿子和孙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将他的儿媳推向了生命的边缘。年仅33岁的建宁公主,顷刻间失去了丈夫和儿子,成了寡妇。在建宁公主此后生命中的三十年孤独的岁月,即使是吃穿不愁,荣华富贵,可失去丈夫爱子的巨大打击还是对她产生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康熙皇帝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多次下诏安抚在吴三桂叛乱中受到巨大伤害的姑母,谓其“为叛寇所累”。康熙四十三年()公主去世,时年63岁。

因此,小编想说家庭就是你生命的全部!家,即使再穷,只要有人,它就是完整的,温馨的。家又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无论你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只要一想到家,就会有一种亲情感回荡在心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