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助力老区村奔小康社会组织大有可为西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福建省举办“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计划”视频签约仪式现场

社会组织关爱三明老区留守儿童。

年底,省民政厅等推出“阳光1+1牵手计划”,旨在引导动员全省千家社会组织广泛参与老区村脱贫奔小康,该计划已列入年省政府工作主要任务进行推动落实。

这项计划启动以来,各级民政部门担当实干、主动作为,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全力支持、协同推动,广大社会组织积极响应、踊跃参与,目前全省共有个社会组织与个老区村牵手结对。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广大社会组织和老区村坚持以“自愿参与、因地制宜、精准结对、共同发展”为指导,形成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具体有:

科技兴村型:福建省东南科技产业开发研究院同宁德市古田县杉洋镇岭里村、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际深村、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五龙村共建,坚持以“红色守护、绿色创新”的发展思路,探索着“突红促绿”的新时代创意农业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开展帮扶共建工作,带动产业链发展。目前,与古田县岭里村合作首期投资多万元建设温控大棚种植台湾新品种“小番茄”已上市销售;与尤溪县际深村的“阳光蜂蜜”和“藏苗于景”创新基地完成可行性规划;与上杭县五龙村制定了“红色守护、绿色创新”5个发展新举措。

专业社工服务型: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与三明市宁化县团结村、邵武市龙斗村2个老区村确立结对帮扶关系,出资12.5万元设立团结村困境儿童帮扶项目,为村里的困境儿童群体“量身定做”学业、生活、心理、社交等方面支持服务。出资15万元设立龙斗村产业帮扶项目,带领龙斗村农民引入新概念、新技术、新形式,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拓宽龙斗村农产品的产销渠道,打造“兴数字、兴龙斗、兴发展”品牌效应,并推动其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电商平台消费型:福建省海峡电子商务研究院牵头21家社会组织、会员单位与连城县、大田县24个老区村结对共建。通过在“益齐来”平台上架老区村特色农产品,设立“阳光1+1”联络点,培育电商人才等方式,着力在平台搭建、品牌打造、人才培育等方面下功夫。目前,协助售卖老区特色农产品数十万元,培训电商运营人才多人次,利用资源帮助20多位新农人进行推广。

产业带动型:龙岩市新罗区岩山镇山前村山地、气候适合栽种水蜜桃、芙蓉李等特色水果,但种植面积小,群众受益面也小。经龙岩市扶贫开发协会提供技术及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目前,果农已达7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6户),种植岩山水蜜桃0多亩,芙蓉李1多亩,依托“互联网+农业”平台宣传促销,达到了卖得远、卖得贵的实效,户均增收元。特色水果产业已成为该村群众和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慈善公益型:福建省盲人协会联合网海峡频道、腾讯娱乐等10多家企业及爱心人士,成立永跃村阳光爱心联盟,实施年度常态化的“两节”送温暖、“六一”福乐书包、“金秋”助学等服务项目;启动了以助残、助学、助困等三个维度的“一助一”长期结对帮扶机制;帮助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对村里的安全饮用水管道进行修缮改造。

红色旅游型:三明市旅游协会通过编制红色旅游线路、协助做好旅游规范化建设、协助加大红色旅游宣传、捐赠景区自助骑行车等方面,帮助建宁县高峰村开发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目前,“发现三明”栏目摄制组拍摄制作《走近高峰村》等专题片;协会帮助推出红色与康养旅游、旅游研学和跟着课本去旅行等精品线路,开展“三明千车、万人游高峰”等活动,吸引省内外及周边市民游建宁高峰村。

基础设施建设型: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发动7个社会组织与建宁县5个老区村牵手对接,以助力完善基础建设为主抓手,为对接老区村筹集落实村级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余万元。福建省交通运输学会牵手建宁县溪口镇溪枫村,联合协会成员单位省道桥设计二院、城建设计院免费为溪枫村做好整村中长期规划设计;同时,积极筹集资金,帮助新建种子收购储存仓库、烤烟房、工棚等。

评论:

让帮扶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

“阳光1+1牵手计划”是社会扶贫的一种表现方式,是民政部门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老区脱贫奔小康的一项新的尝试。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持不懈地推进“阳光1+1牵手计划”。

实施“阳光1+1牵手计划”,要改变和减少过去简单送钱送物式扶贫,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围绕“精准”两字,拿出“绣花”功夫,不断提升社会组织参与质量。一方面,社会组织通过与老区村结对帮扶,直接服务到户、到人,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把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确保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另一方面,社会组织通过政策引领、信息建设、项目合作、孵化培育、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更加精准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通过科技、电商、产业带动、慈善公益、红色旅游等模式,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让“这一束阳光”更精准地洒在“红土地”上。

老区村脱贫奔小康,“一个巴掌拍不响”,必须靠老区群众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村社帮扶共建不是单纯的慈善行为,一捐了之,而是要通过引导社会帮扶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汇聚,增强老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而内在活力依然不足,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会有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对帮扶要注重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既要引导老区群众转变等、靠、要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区村干部和致富能手等培训,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指导创业实践。

因此,实施“阳光1+1牵手计划”,要只“帮”不“替”,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要符合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共同发展,不能搞强行摊派。要只“帮”不“代”,通过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引导他们转变等、靠、要的观念,帮助他们获得通过自身劳动取得稳定收入的能力。要只“帮”不“包”,社会组织和老区村签约结对,并不意味着包揽一切,而是与社会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双赢”。

“阳光1+1”牵手行动承载着党和政府的殷切希望,寄予着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热切期盼。希望广大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争当脱贫攻坚的贡献者、精准扶贫的实践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搭建平台,做好协调服务,加强动态监管,及时总结推广经验,让帮扶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

(王文选)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来源:海峡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