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土地上的绿水青山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设

“山青水秀峰峦叠嶂,碧水如镜绿树滴翠。”这是许多外地人来三明后发出的感慨。这里有一组数字和情况可以佐证他们的赞美之词。

现在,三明林业用地面积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森林面积万亩,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6.8%,是全国4个活立木蓄积量超过1亿立方米的设区市之一,也是全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之一。

年度,全市个小流域考核断面中I-Ⅲ类水质断面占97.3%,较上年提高11.8个百分点,Ⅰ-Ⅱ类水质断面占61.8%,较年提高43.6%,全面实现了水质跨类别提升目标,并在全省率先消除V类和劣V类水体。至此,我市水质已连续4年保持全省第一。

我市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功地被列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被评为32个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之一。海西三明生态工贸区是全省十大新增长区域中唯一冠以“生态”和“工贸”的发展区域。

……

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三明的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三明最核心的竞争力”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持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更大力度、以更实措施,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攻坚行动、推进国土绿化工作、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初显。

突出功能区划注重生态协调发展

三明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我市扎实落实国家和省上主体功能规划,注重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一轴两翼”的区域发展思路,将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沙县及其他各县重点城镇作为重点开发区域,推动加快要素、产业、人口集聚,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打造高端产业及要素集聚平台;将6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和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作为限制开发区域,推动人口、要素向县城集聚,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发,打造生态低碳发展示范区;把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促进转型,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逐步形成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以高质量经济发展为主导模式的产业体系。

底子薄、基础差是我市工业发展的短腿。尽管如此,我市历来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特别注重以低碳化为目标发展工业,大力开办“无烟工厂”,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努力实现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赢”效果。

全市依托多种信息平台,发挥“红色”“绿色”等资源优势,带动社会资金投资12亿多元,助乡村生态旅游提档升级。

近日,泰宁县、将乐县、尤溪县、建宁县上榜“中国最美县域榜单”。5月19日,尤溪县、沙县、建宁县、永安市荣获“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荣誉称号。将乐县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呼吸小城十佳示范城市”。

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将极富魅力地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合力重拳出击,突出专项治理攻坚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从年10月起,我市突出问题导向,组织开展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攻坚行动,集中力量对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涉砂行为、城乡生活污染、小水电生态等问题,开展工业污染专项治理攻坚行动,取缔“十小”企业20家,完成重点废水排放企业污染治理89家(处)。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攻坚行动,重点整治可养区存栏头以下的养猪场(户),加快不达标养猪场(栏)的改造和关闭退出工作。开展涉砂污染专项治理攻坚行动,有序规范采砂、制砂,加强砂石市场监管。开展城乡垃圾污水专项治理攻坚行动,完善健全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置、保障、监管体系。按照“一站一策”方案,开展小水电污染专项治理攻坚行动。截至1月底,5项攻坚任务全部完成。

近3年来,辖区内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年、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均高达98.9%,达标天数均超过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年、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4.5分贝、54.6分贝,均符合≤60分贝的考核要求;年、年东牙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安全保障达标率%,城区内水环境功能区达到Ⅲ类水质,未划定功能区的无劣五类水体;医疗废物处置率达%。

实施生态修复,让绿水青山常在

筑牢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文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我市相继建起了许多大型水库,当地移民利用水面资源,从事网箱养殖,致使水库水质下降。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年以来,市、县两级高度重视重点养殖水域网箱清理整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防止了养殖水域水质下降。

因地制宜采取林地流转、联营合作等形式实现利益共享,或由林业部门赠送苗木,林农自主造林绿化。

今年,全市共投入国土绿化资金3.78亿元,破解国土绿化投入不足问题;通过林改推进经营主体再造,破解国土绿化用工难问题;将义务植树与森林城市建设、城市双修、宜居环境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6%以上。

截至4月10日,完成国土绿化面积19.14万亩,占计划任务的.6%,比全省国土绿化进度快20%,在全省率先完成国土绿化任务。省林业厅评价说:三明市是全省完成国土绿化进度最快、质量最好的设区市。

我市已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将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治理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能力建设工程等5大重点工程,总投资51.18亿元。

针对卫星遥感调查结果,组织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治理,特别是工业园区、公路、铁路的建设业主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最大限度控制水土流失。重点实施宁化、清流、建宁、泰宁、将乐等原中央苏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结合创城契机,加大城市公园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科学合理规划土地开发,加快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创建;整治“青山挂白”,让矿山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与保护。大力实施“四绿”工程,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抓好重点流域一重山、交通干线林分补植修复、抚育管理和封山育林工作,培育森林生态屏障。

现在,三明市已获得省级生态市命名,泰宁成为全省首批国家生态县并荣获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明溪、建宁、将乐、沙县、清流5个县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永安、宁化、尤溪、大田通过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

深化改革体制,提升综合发展能力

林权改革走前头。

我市是全国林改的策源地,起步早、影响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开始探索林业改革,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永安洪田村被誉为中国林改“小岗村”。年,市林业局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通过创新林业金融、创新经营主体、创新林权流转、创新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林农得实惠、企业得资源、国家得生态”的生态富民新路。

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从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打破传统环境监管模式瓶颈,充分发挥金融和市场杠杆作用,打好生态环保领域“组合拳”,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3个方面先行探索,同时,利用工业园区的管理整体性,率先在三元区黄砂化工园区建立园区整体投保机制,形成企业遇到环境污染问题时,倒逼行业自律,力促企业自主减排,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的良好态势,成功打造环保改革的“三明样本”。

联动联治机制成为我市深化“河长制”的常态。从年3月1日起,名市县乡村四级河(段)长全部到位,并分级向社会公告,名河道专管员建档并全部上岗履职,实现沙溪、金溪、尤溪三大流域“河长制”全覆盖。同时,全市已完成派驻检察联络室挂牌工作并实体运作,建立常态化联合办公机制。

突出制度创新,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是我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之一。“十二五”以来,我市先后取消列入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8个县(宁化、尤溪、将乐、明溪、建宁、清流、泰宁、大田)的GDP考核,实行生态保护优先和生态农业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三明日报记者巫瑞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