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曾有条这样的街,有桥,有水,有刻画岁

但凡过往,皆为序章。

株洲曾经有过一条已被现代时光抹去的街,这条街什么样子,恐怕只有真正生活在上世纪那段时光里,抑或是住过这条街,和走过了这条街的人才在记忆里留存。

过往已经成过去,好在人的思想经常会五味杂陈,那么它就依然还轮廓清晰地存在。

“主角”-建宁街:

株洲古时称建宁,缘于三国东吴在此设立建宁县,地名由此沿用至今。

屡经倥偬岁月,近代隶属湘潭市下辖,清顺治七年,江西商人在株洲湘江水边修建宁码头,商业发展。木材、茶叶、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纸等贸易居湘潭集镇商业之首。

清末民(国)初,随着粤汉、株萍铁路的修筑与湘江联网形成水陆交通优势。株洲镇居民达3万余户,且大都居住于解放街、建宁街一带。

民国33年,日军进犯株洲,大部分镇上房屋被毁。日本投降后,镇区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园,至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复,房屋结构大部分是木架蔑织墙体,杉皮或小青瓦屋面,成了株洲城市经由近代历史时光遗留的最早老街。

建宁街具有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关系成为了株洲市的发祥地,也是株洲市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

发展起来已到今天的建宁街道办事处辖区占地面积约2.28平方公里,北起车站路,与建设办事处毗邻;南至解放街,与庆云办事处接壤;东以京广线为界,与合泰管委会毗邻;西临湘江,与天元区隔河相望。

那么,在过往历史的时间里,有什么风景呢?

㈠建宁湘江码头樯帆林立,今何在?

由于株洲古镇紧靠湘江,自古水运发达,湘江边的码头很多。最早的码头是建于宋代的位于株田铺湘江边的株田铺古渡。

近代建宁码头,逆江向南,商船直达郴州,转道骑田岭经北江船运而至广州。

萍乡的煤炭经火车运到株洲镇的湘江边,这里建有大型煤炭码头(十二码头),煤炭装船运往汉阳。从现市一水厂到白石港的湘江边曾有二十几座港口码头。江面百舸争流,江岸樯帆林立,穿梭于码头的担箩工把码头点缀得生机盎然。涉足这码头仿佛来到“小南洋”。

㈡分袂亭:

分袂亭始建于元代——元代谢一鲁为纪念宋乾道三年(公元年)朱熹和张栻经湘水同游南岳回来时在株洲歇宿、唱和而建的纪念亭。欧阳玄为之题匾作纪念。戊午(年)兵祸,株洲正街被焚为平地,在原有城隍庙的基础上,市人凌澎臣倡首重建。亭的建筑,比原来更为雄壮。

当时的分袂亭分为三层,盘旋而上,重檐飞角,在阳光照耀下,亭顶的琉璃屋面,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分袂亭三字和门联是清举人雷飞鹏所写。门联是:“昔贤离别地;历代感萦怀”。

当时的分袂亭,是株洲最高建筑,旧商会就设在亭内。抗日战争爆发后,株洲警报台也设在亭的顶点。在亭顶敲击铁块,全镇可闻。抗战初期,被日机轰炸,炸掉了亭的顶层,留下一层和二层,现在遗迹已不复存在了,全部拆毁建成了民居住宅。

年分诀亭在原址位置重建矗立,分袂亭景观工程位于建宁港南侧,占地面积平方米,主体建筑四层,辅亭两层,副楼一层,曲廊以及地下一层。

分袂亭主体建筑以历史记载为原型进行设计,建筑风格为宋元遗风,主体建筑底座为八角形,临江而立,器宇轩昂,门窗朴实无华,边角线条强硬,布局对称,色调简洁明快,目前已经对市民免费开放,恢复了这一建宁古景,得以历史重现。

㈢老铺商街遗留:

民国14年,中共地下党员彭松林与友人合资在株洲建宁街开设米店。次年,成立株洲商民协会,并出任执行委员长,组建了粮食、南货、棉布、百货、缝纫、五金、园林、理发等16个同业公会,形成了建宁最早商业店铺街。

随时光一直遗留保存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老街还古色古香,没有变样,街巷边小商铺林立,到八十年代中期拆除旧房改造,成了今天的南大门商业街。

南大门商业街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门面总数个,年租金收入能力达余万元。市场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优良的购物环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市场内从业人员约1万余人,日均人流量约5万余人,商品销往全国十多个省及余个县市,商品的年成交额达13亿余元,完成了鲜明新旧时光的交换对比。

㈣鲁班殿:

株洲鲁班殿始建于南北朝时期,位于南湖巷,现存建筑为清晚期建造,民国及解放后经历多次改建,为两进两厢殿堂式建筑。坐北朝南,长45米,宽23米,占地面积约为平方米。该殿分前后两进,进门依次为戏台、过堂、大殿,两侧有厢房,具有江南殿堂式建筑特色。

鲁班被木匠们奉为先祖,该鲁班殿便是株洲的泥木工行会组织修建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七,泥木工们要在这里举行祭祖活动。平时鲁班殿是百姓们活动场所,经常有戏班子在此唱戏。

锣鼓、唢呐、胡琴和唱腔的混合声,灌满整个南湖巷。不唱戏时,鲁班殿大门周边也没清闲,小商小贩汇集,诱人的食品“勾引”着一群细伢妹子。

解放初期,株洲市政府连一个能开大会的场地都没有,一些大型会议都要跑到鲁班殿来开,年5月24日,株洲镇第一届临时代表会议就是在鲁班殿里召开的。后来鲁班殿被当成低压开关厂的厂房。文革后,再见到的鲁班殿已经破旧不堪。现在成了危房,我认为应该在原址重建。

鲁班殿是建宁老八景中唯一坚持到最后的老建筑,但因破败不堪,属危房早些年也拆了,据说有待重建。

㈤资福寺与太尉碑:

原位于株洲市南湖巷79号。建于梁武帝时期,迄今已有多年历史。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迁往河西五马奔糟山。

太尉碑是纪念刘琦到株洲来立的。秦侩死后,刘琦再度出山,升太尉,兼潭州知府。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刘琦到株洲是为查办一起冤案而来。湘潭县丞、主薄两人曾因酒后痛骂秦桧,被株洲酒监雍端行向朝廷高密导致流放岭南。

㈥徐家桥:

徐家桥。原名长沙桥,是建在中正街中部通往新街(建宁街)的株洲港(建宁港)上的一座半圆连拱石桥,为长沙徐姓商人于元代所建。因原桥不高,发大水时桥面被淹。年当地乡绅凌澍臣带头发起大修徐家桥,即在原石拱桥上面加架一座石桥。时任湖南省主席何键所书的“古建宁桥”四字被刻于桥上,文革中该字被毁。

沿桥过去,株洲城市最早桥民居住于此,街巷曲折,老式木屋林立,青麻石路巷,老工艺作坊屋毗邻,一部桥民活历史图画卷,真可以比美西递与宏村,桥屋后面紧挨湘江河。

进入九十年代,修建徐家桥商业步行街时,古桥被拆除,沿岸老屋俱废,连同历史老画面记忆一块拔除,仅留墙头城市壁画。

如今,“株洲建宁老街八景”除新修的分袂亭保留在建宁码头的历史画中,其它均已消失不见,株洲同许多中国城市一样,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传承的遗迹所剩不多。

为保护延续株洲历史文脉,株洲河东风光带八景之一“建宁记忆”的规划设计已正式确定,为湖南第一座仿汉代城楼。根据《株洲市湘江风光带东岸初步规划》,建宁港口至解放街一带,将规划为具有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的历史传统街区——“老株洲”,全景展示建宁古镇风貌。

将恢复“建宁码头、建宁古城楼、建宁米铺、徐家桥、红色绸缎庄、建宁麻石街、李家坪古街、同庆园酒楼”等重要历史场景,展现建宁古镇“港湾—街巷—商贸”的特色活力风貌,着力打造分袂亭、建宁码头、建宁古城楼等等重要历史场景。

请记住,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过往历史,即使有了活跃的现代物质,也实为浩瀚时光记忆里的一处缺陷,空白与遗憾。

欢迎大家一起在评论区交流互动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