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晋名臣温峤于家,他欠下母亲恩情于国,

北京最好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9052592.html

本文将要介绍的,是东晋名臣温峤人生中的几个片段。之所以将它放置在拙作「读通鉴讲故事」的「礼节篇」内,固然有温峤曾留下“割裾别母”故事的考量,但这并非主要。个人认为,礼就是情,而人世间最高境界的情,莫过于家国情怀兼具。综观东晋历史上的所谓名臣,若论官职的大小和门第的高低,温峤都无法跻身前列,但论及谁最具备家国情怀,真正做到了以天下为公,则非温峤莫属。

□割裾别母

温峤(-),字太真,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辈有兄弟六人,西晋时并称于世,其中伯父温羡最后位居司徒,父亲温憺做过河东太守。他本人少年成名,聪敏有识量,博学能文,擅长言谈,又以孝悌著称,是个人见人爱的英才,十八岁即踏上了仕途。

年(晋怀帝永嘉元年),温峤十九岁,他的人生道路因一个人而发生重大改变。此人是他的姨丈、刚刚出任并州刺史的刘琨。

影视剧中的刘琨形象

此时的并州,已被匈奴族首领刘渊搅得天翻地覆,他于年起兵,开始自称大单于,很快又称王,建国号为汉。温峤跟随刘琨北上,奔赴抗击匈奴的最前沿。史载,他在跟匈奴交兵时屡有战功,成为刘琨的“谋主”。

年(永嘉五年)六月,刘渊之子刘聪攻入洛阳,晋怀帝司马炽被俘,两年后被杀害。年(西晋建兴五年、东晋建武元年)晋愍帝司马邺又在长安被俘,西晋灭亡。此时,刘琨仍在北方坚持抗争,他联合在黄河以北的一百八十名西晋官员上表,劝进镇守江东的司马睿(司马懿曾孙)继承大统。

南下进献劝进表的任务,交给了温峤。得知儿子要前往建康,温峤的母亲崔夫人坚决反对、极力阻止。这位母亲出身于名门清河崔氏,知书识礼,见过世面,深知儿子这一去,必将是他们母子南北分离,再无相见之日。

温峤本人更清楚这一点。姨丈刘琨在交付任务时,就曾对他说:“我准备立功河朔,让你延誉江南,你乐意去吗?”但他同样明白,自己此行关系到王朝的存续、天下的兴亡。面对紧紧抓住自己衣裾不放的母亲,温峤毅然拔剑割断了衣裾,洒泪离开了母亲,踏上了南下的路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裾别母”故事。

温峤画像

□忠孝难全

辗转来到建康,温峤向已自称晋王的司马睿,介绍了姨丈刘琨在北方坚守及其志在效节的情况,极力劝说司马睿上位继承大统。他千里劝进的义举和声情并茂的陈词,赢得了司马睿和王导、周顗、谢鲲、庾亮、桓彝等江左名流的敬佩和极大好感,大家争相与之交接。太子司马绍更是跟他结下布衣之交。接下来,在温峤留滞江左的一年多时间里,噩耗相继从北方沦陷区传来,让他备受灵与肉的折磨。

第一个坏消息:寄人篱下的姨丈刘琨,遭受鲜卑段部首领、幽州刺史段匹磾的猜疑而被缢杀。

得知这个消息,温峤向已经即皇帝位的司马睿上表,请求朝廷对刘琨予以“褒崇”,“以慰海内之望”。他的这个要求可谓正当名分,因为司马睿已于去年将刘琨任命为侍中、太尉。可是,司马睿嘴上答应,却未作出任何实际安排。

晋元帝司马睿也有自己的苦衷:一是段匹磾也将他奉为正朔,且仍在坚持抗击羯族首领石勒。二是权臣王敦介入了此事。王敦一向跟刘琨不和,他派出密使去见段匹磾,后者在杀害刘琨时,宣称手中有朝廷的密诏。王敦在扶立司马睿时立有大功,于是在已死的刘琨和日显跋扈的王敦之间,司马睿采取了很现实的态度和做法。

温峤是否知晓刘琨遇害的隐情,史无明载。但可以想象,当合情合理的要求被有意延宕时,他是怎样一种失望的心情。

历相四君、号称“仲父”的王导

第二个坏消息:母亲辞世。在刘琨被害不久,崔夫人也去世了。

将“劝进表”送达后,温峤曾多次提出要回北方去,未获批准。如今母子阴阳两隔,当初“割裾别母”的壮举,成了令温峤痛苦不堪的“毒药”。就在此时,东晋朝廷任命他为散骑侍郎,他以应当“奔丧、临葬”作为理由,予以回绝,并再次提请北归。

温峤这一次的理由更加充分。为了化解“母死子孝”这道礼仪难题,务必将这位难得的人才留下来,晋元帝司马睿这回动了真格,他专门颁发诏令,要求“三司八座、门下三省、外内群臣”一道参与讨论此事,并表态自己“将亲裁其中”。《晋书·礼志》对这次讨论的情况,单独作有详细的记载。

晋廷最终做出的结论是:凶暴忤逆的贼寇还未平定,诸军前去奉迎怀、愍二帝的灵柩尚且无法成行,岂可满足温峤一人的要求而不从王命!于是,温峤不得不接受任命。

写到这里,忍不住要为温峤的母亲崔夫人叹息。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让人觉得庆幸,这位母亲养育的这个儿子,命中注定要奉献给天下苍生!

晋元帝司马睿(影视剧照)

□义薄云天

○参与平定王敦之乱,尽显英雄本色。年(永昌元年),王敦以清君侧为名,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起兵,直逼建康。当时形势危急,血气方刚的太子司马绍,一度打算亲自迎战,温峤又演绎了一段与当初“割裾别母”类似的动人场面,只不过这次是他牢牢抓住司马绍的马笼头,极力劝阻说:“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武,岂可以储君之重而轻天下!”司马绍这才作罢。王敦在将异己剪除后,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旋即回军武昌,遥控朝政。一年后,他又移师姑孰(今安徽当涂县),自领扬州牧,虎视建康。晋元帝司马睿则在忧愤中去世。

晋明帝司马绍继位后,对温峤委以重任,先是担任侍中,很快又转任中书令。王敦此时已经看出来了,温峤将成为他实现野心的一块绊脚石。他想出了一招“妙棋”,强行将温峤挖来担任自己的左司马。

来到姑孰,温峤一开始还想劝说王敦改弦更张,但王敦依旧我行我素。看出王敦已无可救药,温峤改变了方法,他假装忠诚,为王敦献计出力,从而获取了信任。

王敦有个叫钱凤的亲信,能够影响他的决策。此人慕虚荣,温峤便投其所好,四处称赞他“精神满腹”。钱凤内心里也很佩服温峤,于是二人俨然成了一对好朋友。

二度起兵反叛的王敦(影视剧照)

为尽快摆脱王敦、回到建康,当地处京畿的丹阳尹出缺时,温峤假意推荐钱凤,钱凤也投桃报李举荐他。王敦不知是计,将这一职位给了温峤。为防止钱凤节外生枝,温峤又上演了一出好戏:在王敦为他饯行的酒宴上,他毛遂自荐当起了“酒司令”。见钱凤杯中酒没有喝干,他佯装醉酒,先用手版将钱凤的头巾挑落,接着责怪:“你钱凤何许人?我温峤行酒竟敢不饮!”钱凤刚要发作,王敦以为温峤真的喝醉了,连忙出面打圆台。临行言别,温峤又装出一副依依难舍的模样,“涕泗横流,出阁复入,如是再三,然后即路。”他离开后,钱凤果然表露出疑惑,王敦却不以为然回答:“人家昨日不过醉酒失态,你不应当如此计较!”

回到建康,温峤及时向晋明帝禀报,王敦再次反叛将无可避免,朝廷要早作应对。这一次晋明帝做到了知己知彼,他乔装打扮,亲赴王敦营中侦查,获知王敦正在生病,立即下令征讨。

在这次平乱中,温峤被任命为中垒将军,持节、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王敦此时才从迷局中走出来,他在写给族弟王导的信中说:“温峤别来几日,作如此事!”又故伎重演,上表要求诛杀奸臣,并将温峤名列首位。还招募人去刺杀温峤,扬言要“自拔其舌”。可是晚了,再度起兵不久,他便病死,叛军很快被挫败。

战后,晋明帝将温峤封为建宁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进号前将军。

温峤画像

○主持平定苏峻之乱,成为中流砥柱。晋成帝司马衍继位后,庾亮以皇帝母舅的身份专擅朝政,排斥异己。他既不放心居长江上游的荆州刺史陶侃,又对江北的历阳(今安徽和县、含山县地带)内史苏峻颇为猜忌,一面派温峤出任江州刺史,牵制陶侃,一面征召苏峻进京担任大司农,夺其兵权。

得知庾亮强征苏峻进京,温峤判断此举将会激起兵变,提出让他还朝以备不虞。自命不凡的庾亮却回信说,自己担忧荆州超过历阳,严令温峤“无过雷池一步”。[注]

年(咸和二年),苏峻果然起兵。这次反叛比上次王敦之乱来得更加迅猛,驻守寿春的祖逖之弟祖约也加入进来。叛军于次年攻入建康,大肆烧掠,将晋成帝挟持至石头城(今南京清凉山地带)。

如果说在平定王敦之乱时,温峤还只是一个重要成员,那么这一次他扮演的角色,则是中流砥柱,他将自己的才干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得知苏峻反叛的消息后,温峤不等朝廷的诏令,立即派部将王愆期等率舟师赴难。

湖北鄂州市官柳游园陶侃塑像

庾亮则狼狈逃至江州。这位手无一兵一卒的国舅爷,此时仍迷信权柄,以他妹妹皇太后庾文君的名义,宣布将温峤进位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温峤断然谢绝,他说:“今日之急,殄寇为先,未效勋庸而逆受荣宠,非所闻也,何以示天下乎!”尽管庾亮是引发这次兵变的始作俑者,但温峤对他依旧保持尊重,将其尊为“谋主”。

此时,实力最强的荆州刺史陶侃,对下游建康城中的乱局保持观望态度,对温峤“同赴国难”的请求未予理会。此前,因庾亮从中作梗,陶侃被排斥在辅政大臣的名单之外,又屡受猜疑。为争取陶侃支持,温峤放低姿态,拉上庾亮,共推陶侃为“盟主”。陶侃这才同意发兵相助。庾亮心中有愧,很担心陶侃会杀了他。温峤又居中调停,劝说陶侃放弃个人恩怨,对付共同的敌手。陶侃尽管做了“盟主”,但在是否亲赴国难和率军抵达建康后,又曾多次出现动摇。温峤再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这位老将全身心投入平叛。史书记载,“时陶侃虽为盟主,而处分规略一出于峤”。因此,说温峤在平定苏峻之乱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一点也不过分。

温峤是义士,也是一位名士,他举止洒脱,能言善辩。在带领七千荆楚子弟从江州开拔时,他发出了一篇慷慨激昂的讨逆檄文。抵达建康附近后,他“创建行庙,广设坛场,告皇天后土祖宗之灵,亲读祝文,声气激扬,流涕覆面,三军莫能仰视。”由此可见,他当时在晋军将士中的声望和影响。

马鞍山市燃犀亭(传为温峤犀照牛渚之处)

□英年早逝

苏峻、祖约之乱平定后,东晋朝廷将温峤任命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邑三千户。

鉴于温峤在平叛中表现出来的耿耿忠心和超凡的组织能力,当时朝中大臣普遍主张,应当将他留下来辅政。跟此前几次主动请求返京效命不同,这一次温峤坚决要求回到江州任所。离开之前,看见刚刚经历战乱的建康城满目疮痍,物资匮乏,他主动将自己携带的一部分军用物资留下。

温峤一向有牙疾,因平叛劳累过度,归途中牙痛严重发作,他决定将坏牙拔掉。殊不知因此诱发中风,在返回江州不久,便溘然长逝,年仅四十二岁。

一代英才的过早离世,令江州士民深感痛惜,“莫不相顾而泣”。温峤死后,最初被安葬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后来东晋朝廷追思他的功勋,准备在元、明二帝陵的北面,为他营建一座大墓。陶侃为此上表,希望朝廷能让温峤“棺柩无风波之危,魂灵安于后土”,这一建议得到采纳。在上表中,这位与温峤风雨同舟的宿将,写下了“故大将军峤忠诚著于圣世,勋义感于人神,非臣笔墨所能称陈”的肺腑之言。

南京温峤墓出土的墓志(拓片)

后来,温峤的妻子何氏去世,他的儿子温放之将他们夫妻的灵柩一道运回建康,由东晋朝廷安排,葬于晋元帝司马睿建平陵的北侧。

年2月,南京市博物馆在下关区郭家山发掘了一座六朝时期的古墓葬,依据出土的砖质墓志,确认系温峤的陵墓。

结语:温峤十九岁投身于抵抗匈奴刘汉,三十岁“割裾别母”来到江南,在平定王敦的两次反叛和苏峻、祖约之乱中,他竭忠尽智,智勇双全,不计名利,发挥了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跟当时和后来的所谓东晋名臣不同,他孑然一身,无门户计,将家国情怀发挥到了极致。东晋初期,内外交困,皇权不稳,于是屡屡出现像王敦、苏峻那样动辄舞弄刀枪的现象。进入中期,尽管门阀政治依然存续,但更多表现为各世家大族之间的明争暗斗,而非付诸武力。这跟前面几位起兵作乱者,最终都没有好下场,不无关系。而温峤作为尽心尽力维护皇权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典型,也必然能够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于家,他欠下母亲恩情;于国,他没有门户私计。温峤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注释:

雷池:大致位置在今安徽望江、宿松二县之间的华阳河湖群地带。具体位置存有争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