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俊波精神发源地脱贫背后的这些故事很动听

人民网福州8月13日电(陈欢欢焦艳)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曾是宋皇徽宗赐名的地方,是全国因茶得名第一县,是孕育朱子文化的福地,还是廖俊波精神的主要发源地。过去,这里是福建省级扶贫工作开发重点县;如今,这里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政和杨源乡坂头村花桥廊桥。冯木波摄

8月13日上午,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南平市政和县发布推介专场)在福州举办,邀请政和县6位干部群众代表与广大网友见面,讲述廖俊波精神主要发源地的脱贫故事。

政和脱贫得益于“三突出”“三确保”

讲述人:黄爱华政和县委书记

“政和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政和人民多年来的殷切期盼。”政和县委书记黄爱华回想起这些年的脱贫攻坚之路,由衷感慨道。

政和位于福建省北部,地处闽浙两省三市结合部,总人口24万。年,政和县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今年4月重点县顺利“摘帽”,户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政和县委书记黄爱华认为,政和县取得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效,主要在“三突出”“三确保”上持续发力:

突出党建引领,确保脱贫攻坚有力量

针对扶贫工作力量不够集中、措施不够精准、干部联系群众不够紧密等问题,政和县深化“高位嫁接”理念,创新落实“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机制,筛选个有较强战斗力、执行力的机关组织,与全县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共谋绿色发展、联创活力支部、开展精准帮扶。

为破解基层人才不足问题,政和县持续深化总结提升科特派制度,这些年,下派11批人次科技特派员;还先后派驻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选拔名基层党群工作者充实农村、社区队伍,选派名党员干部与户贫困户结对帮扶。

树立扶贫开发“一线用人”导向,自年以来,提拔使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89名,充分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此外,政和县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主动性、能动性,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突出产业帮扶,确保脱贫攻坚有成效

政和县以省级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同心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实施产业扶贫示范带动工程。目前,园区已签约入驻企业家,总投资近亿元,吸纳了偏远山村多名贫困人口就业。

通过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吸纳贫困户就业,如,以中国白茶城为龙头,配套建设5个高标准茶叶加工区,打造中国驰名商标—政和白茶品牌,带动贫困户0余户;高位嫁接竹产业,高质量举办设计大赛、订货会,实现品牌增扩链,带动贫困户余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高山蔬菜、莲子等设施农业,引进省供销集团,建立高山蔬菜冷链仓储中心,带动贫困户多户。

通过发展电商旅游来转化就业,打造“政和我意”农村电商公共品牌,完善电商孵化园运作机制,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达余人;建成闽北最大电商创业园,打造“电商一条街”,目前签约入驻企业已有45家,带动贫困户近百人就业。主动融入“大武夷”旅游经济圈,以乡村旅游特色村为底色,发展全域旅游,带动贫困户1余人。

突出机制建设,确保脱贫攻坚有保障

黄爱华介绍,政和县主要突出建立三个机制。一是,稳定投入机制。深化实施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破五争十”三年计划,指导各村用好扶贫资金等具体举措,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每年统筹万元帮助12个试点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县财政还设立扶贫基金,年收益用于补足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0万元的村和扶持贫困户发展项目,不断增强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二是,责任落实机制。量化考评7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40个贫困村工作,并将脱贫攻坚作为乡镇(街道)、部门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与文明单位考评、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形成“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浓厚氛围。

三是,兜底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探索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无劳力致贫的1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筹措万元,建立“爱心扶贫基金”“廖俊波乡村教育基金”,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奋斗不息,青春不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黄爱华表示,政和县将继续保持初心和使命,为政和的光荣与梦想倾尽心血。

“最美扶贫干部”成脱贫攻坚“源动力”

讲述人:陈必兴政和县扶贫办副主任

自年以来,陈必兴就在政和县扶贫办工作,这一路走来,他用“忙、痛、悔、乐”四字概括扶贫工作。

“忙”

陈必兴坦言,扶贫办工作牵头抓总,既要牵头沟通,又要落实指导,工作面广、量大,加班是常态。一年到头,到办公室加班了多次,撰写了多篇报告材料,下乡、开会了多次(场)。平常周末,陈必兴如果晚一点去单位加班,或者休息在家,母亲则认为他“不正常”。他感触地说,“走在脱贫攻坚路上,不知忙。”

“痛”

陈必兴患有关节炎毛病,脚关节经常疼痛,单位办公室在4楼,上下楼梯要借用不锈钢扶手,楼梯扶手灰尘常年都被他的手“擦干净”。同事打趣说,“扶手的卫生都要被你包了。”平时下乡,陈必兴几乎都是忍痛下基层。许多领导干部看到他一瘸一拐走路的痛苦状,总会关心一句“老必,又痛啦?”陈必兴说,“我的痛从来没停止,可是,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忘却身上有痛。”

“悔”

这几年,陈必兴忙于扶贫工作,家中许多事都顾不上,最令他内疚的是父亲的突然离世。父亲离世那天,他正在加班,母亲打来“你爸不行啦!快回家!”当他匆匆赶到家时,父亲已经没有呼吸!当时他想,要是自己平时能多关心下父亲,兴许还能多活几年,这件事让他有悔。可是,当想到自己肩上脱贫攻坚的担子后,陈必兴却无悔。

“乐”

陈必兴说,走在脱贫攻坚路上,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成果,收获的多是快乐。年全县户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4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实现退出,主要指标达到重点县“摘帽”要求,在今年4月25日,福建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公告,政和县等全省最后一批6个县市全部实现摘帽。

作为政和县名扶贫干部中的一员,能全程参与扶贫工作,陈必兴深感荣幸,他还被评为“福建省最美扶贫干部”。

“雄关漫道铮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陈必兴说,荣誉也是鼓励,巩固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工作永远在路上。

破旧小村蜕变成“明星村”

讲述人:陈源钦政和县星溪乡东山村第一书记

陈源钦是南平市委下派政和县东山村第一书记,年,当他第一次来到东山村,看到村民靠着笋竹、茶叶、锥栗生活,却没找到致富出路,一时犯了难。

决战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该如何破题?陈源钦第一个想到的是人居环境整治。

说干就干。陈源钦带领村干部入户宣传、动员。村里的旱厕拆除了,柴垛堆放整齐了,雨污做了分离,村子干净了。村庄巷道、房屋立面改造了,东山村变“美”了。

紧接着,在南平市委“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创新机制下,通过南平市委办及第四支部的全力帮助,东山村占地50亩的旅游配套设施开始动工。

东山村与国家3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念山隔峡谷相望。经过乡里牵线搭桥,引入社会资本多万元,建起长米、高米的玻璃悬索桥——云谷鹊桥。如今,云谷鹊桥成为东山村的一大卖点,每天都有几百上千游客到玻璃索桥游玩。周末、节假日,游客更多。

东山村在外的乡贤看到村庄美了,游客多了,纷纷回家创业:茶旅结合的飞鹄茶企落户了,栈桥人家、鹊桥人家、东山石舍相继开业。婚纱摄影基地、水果采摘园成了游客光顾的好去处。

产业兴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门路也多了起来,有的创办农家乐、有的在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务工、有的流转土地种上了茶叶、有的销售农产品给游客。东山村15户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开办农家乐的贫困户吴德锋一家,年接待游客两万五千人次,收入达到三十多万元。从贫困户一步跨入小康户。

村庄美了、村民富了,东山村在外生活的后代也爱回老家了。陈源钦分享了一个故事,村民宋家花在上海念小学的孙女、孙子每年都回村里过暑假,以前,因为村子破旧,蚊虫多,他们回来没住几天就闹着要回上海。如今,这两个小孩在风景秀丽、清静整洁的东山村一待就不想回了,直到开学在即,才依依不舍告别奶奶。

陈源钦感慨,两年来,原本寂静的东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先后荣获“福建省旅游特色村”“四星级旅游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等称号。

“三变”促脱贫群众年年有惊喜

讲述人:魏静政和县星溪乡念山村第一书记

魏静是政和县星溪乡念山村第一书记,现场,她分享了念山村“三变”促脱贫的故事。

梯田变景区

念山村因梯田出名。这里的梯田以多、小、长著称。1多亩水田,却有上万丘田;当地村民这样形容梯田“小”:“青蛙一跃过三丘,水牛一躺占一丘”;这里的梯田很长,最长的有上百米,村民“早起去插秧,一行插半晌”。因“多、小、长”特点,念山梯田成了华东地区线条最美的梯田。

魏静介绍,这些年,念山村依托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政府投入0多万元,对村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保持原始、自然、古朴的风貌。同时,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房车露营基地等旅游设施。念山梯田的知名度吸引了众多游客。年,念山村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

政和念山云上梯田景区。陈卫华摄

村民变股东

为更好地开发念山旅游,年11月,星溪乡、念山村联合成立旅游公司,邀请村民土地入股,念山村占股40%,其中10%作为村集体收入,30%归村民。李恭生是第一个把自家的田入股流转给旅游公司的村民,一亩地算一股,他也成了股东。土地流转后,李恭生每亩田每年有元流转租金,在旅游公司务工,年底还能分红。现在,念山村有户村民入股旅游公司。

乡村变舞台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念山村举办了一系列旅游推介活动,如国际自行车爬坡赛、开镰节、美食节、冬泳赛等等。念山村成了体育竞技的舞台。

念山村的发展变化,直接受益就是贫困户和村民。贫困户通过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扩大种植脐橙、锥栗、茶叶、毛竹等产业,大大增加了收入。年念山村17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看到家乡发展了,不少青年返乡创业。在外从事装修工作的许智华、大学毕业在上海从事美术工作的方丹丹,都回家开起农家乐,办起民宿,生活有滋有味。念山村成了返乡青年创业的舞台。

以前村里并不起眼的农特小吃,如今成了抢手货。念山大米过去每公斤4.8元,现在每公斤卖到26元。地瓜干、酸枣糕、柿子干等农产品供不应求。念山村成了农产品销售的舞台。

年,念山村集体收入达24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1.3万元。近年来,念山村陆续获得国家AAA级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等多个“国字号”招牌。

魏静说,今年是念山大发展的一年,投资0多万元的旅游公路晋级改造、湿地公园建设、传统村落提升等项目都在进行中。“每年都给群众一个惊喜”,看到村庄变美了,看到村民脸上的笑容,魏静很知足。

“莲蓬子”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讲述人:许仁寿政和县农家人莲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许仁寿家所在的外屯乡位于政和县中部,以前是堰塞湖,现在是数千亩农田,但因地势平坦,河道狭窄曲折,低洼处的稻田常受水淹,导致水稻产量低。全乡村民依靠种植水稻很难实现脱贫致富。

年,许仁寿到三明市建宁县考察莲子产业。他考虑外屯乡种莲子相比种水稻,受洪涝灾害影响相对较小,于是引进了优良莲种,试种50亩莲子,第二年再流转亩水田种莲子。看到这两年种莲子都有较好收成,他成立了合作社,让部分村民也能参与进来。

然而,合作社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许仁寿说,年,当莲子扩种到0亩时,因资金不足止步不前。正在他一筹莫展时,时任政和县委书记的廖俊波到洋屯村考察莲子产业,了解情况后,廖俊波叫上金融、农业部门,指导创新了农户的小额信贷工作。最终,邮储银行为像许仁寿这样的种莲大户提供了万元贷款,解决了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许仁寿的莲子产业从0亩扩大到近亩。

看着莲子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许仁寿想到的是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年,合作社积极响应扶贫政策,划出亩莲田作为精准扶贫产业示范园,吸纳村里陆定妹等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驻,通过辛勤劳作,每户增收约3.5万元。这8户贫困户都在当年,顺利脱贫。年以来,共有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许仁寿的合作社。

如今,在合作社带动下,莲子种植扩大到周边乡村,种植面积达到亩,年产莲子余吨,年产值达余万元。许仁寿说,莲子合作社还在继续壮大,除了种莲子,还发展竹荪、莲田鱼等种植养殖,产品销到浙江、江西等地。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攻成果,带动更多农民增收,大家一起走上美好的小康路。”许仁寿对未来的日子,信心满满。

“我们家种植吊瓜,脱贫了”

讲述人:范庄俊政和县澄源乡新康村村民

范庄俊的家在政和县澄源乡新康村,这里海拔0多米,山多田少,土地贫瘠,村民的收入来源靠种植茶叶。范庄俊一家6口,只有少数茶山和水田,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范庄俊初中毕业后就到江浙、厦门等地务工。

年7月,范庄俊哥哥考上湖南医科大学,每年学费、生活费3万元,5年下来就是15万元。为了让哥哥完成学业,原本生活就过得紧巴的一家人,只能举债度日。

年,范庄俊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政和县安排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干部,村里还给范庄俊父亲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增加一点收入,但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前几年,乡里发展吊瓜种植,范庄俊父亲参加了种植技术培训班,也试种了几亩。由于新康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吊瓜壳薄粒大,一亩地产吊瓜斤,每亩纯收入能达元左右。

吊瓜变成一叠叠现金,范庄俊的父亲兴奋不已,领着帮扶干部到地里参观。第二年,家里租了30亩地,帮扶干部帮忙争取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吊瓜专业合作社还帮着购买种子、化肥,指导种植技术。

“村民见我家种吊瓜脱了贫,也纷纷向我爸学习吊瓜种植技术,我爸把所有种植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范庄俊得意地说。

去年,范庄俊哥哥大学毕业,在厦门转正就业,月收入上万元。范庄俊也在厦门,从事房产销售工作,收入稳定。他说,今年家里种了90亩吊瓜,加上锥栗和茶叶收入,年收入十五六万元不成问题。眼下,家里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有了存款。

“今天的生活,我们一家人都很满足。感谢党和政府,贫困的日子过去了,我们还要迎来更好的生活!”范庄俊说。

弘扬廖俊波精神,以“背着石头上山”的精神攻坚克难。“毕其功于一役”,摆脱贫困,久久为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