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曜变天目是怎么来的澎湃在线

北京最大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在中国,陶瓷的产生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诞生了青瓷、白瓷、秘色瓷、三彩瓷、五彩瓷、青花瓷等独特的种类。而在西域的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等地,也发展出具有异域特色的陶瓷工艺,并风靡一时。通过陆上与海上的贸易通道,中国的瓷器吸收了西域的特质,西方人也为中国陶瓷之美所折服,从此陶瓷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而东邻日本尤其深受中国陶瓷文化的影响,并发展出了极具自己民族特色的陶瓷文化和品类。本文摘自日本艺术史学者三杉隆敏的《陶瓷:粘连文明的泥土》一书,讲述了天目瓷及日本国宝曜变天目茶碗的故事,由澎湃新闻经“未读”授权发布。

平民陶瓷

人们把陶瓷表面的那层黑色或茶褐色的釉称作“天目釉”。天目瓷不仅在中国,在日本、泰国、越南和朝鲜半岛地区都很普通,是名副其实的平民陶瓷。尽管天目瓷属于优质瓷,但其产量要远远高于白瓷、青瓷和青花瓷。可以说,天目瓷的流行是一种向平民的回归。

“天目釉”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日本自镰仓时代起,有很多僧侣在浙江天目山的禅寺修行。茶碗是禅寺用来供奉佛祖的其中一种器皿,后来一些日本僧侣把它们带回了日本。

日本人对这种茶碗珍视不已,称之为“天目”,而茶碗上的那层黑色或茶褐色的釉则被称为“天目釉”,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天目”之名传遍世界。近年来,在欧美的陶瓷书刊中常见“Tenmokuglaze”一词,这里的“glaze”即是釉药的意思。

日本人把所有茶碗造型的天目瓷统称为“天目茶碗”。但在专业茶人眼中,天目茶碗的定义则有所不同:茶碗的开口要稍稍向下,表面要有小坑洼,看起来就像一道道沟洫,专业术语为“撇口”;碗的底足不能太平整,要稍向内倾斜,还不能太高。外形上满足上述条件的即是“天目茶碗”,至于茶碗本身是青瓷还是青花瓷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换言之,“天目”一词包含了釉药颜色和器物形状两层含义。

事实上,浙江天目山的禅寺里没有窑厂,天目茶碗的主要产地是浙江不远处的福建建窑,著名的建盏就产自那里。“盏”在中文里指的是小酒杯,但在日语中和“茶碗”同义。

年,密歇根大学的普卢默博士在考察建窑窑址时,发现天目茶碗的原产地在建宁府水吉镇(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四十多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有幸听了一场普卢默先生的讲座。台上的普卢默像魔术师一样,从行李箱里拿出一片又一片用毛衣包裹着的陶瓷碎片,台下的我都看呆了。那些碎片颜色各异,既有烧得很好的,也有发生了窑变甚至生烧的,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候的我默默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像普卢默先生一样亲自到中国去考察窑址。

建窑窑址的考察结果表明,建窑除了碗之外基本不烧制其他器物。建窑碗烧制的标准尺寸是直径12厘米,小号碗的直径是8厘米,烧出来的碗主要用于日常,产量也很高。建窑生产的碗被寺院买入,当中有一部分后来被日本僧侣带回日本。日本茶人认为建窑碗在尺寸上最适合用来当茶碗,而且造型典雅,比其他茶碗更胜一筹,将其视如珍宝,只有在“台子点前”“贵人点前”这些特殊茶道程序中才会使用。

还有一种天目茶碗的独特之处在于,碗身上那一道道竖条茶色细线状纹饰,看起来像帘子一般。中国人把这种茶碗称为“兔毫盏”“兔毛斑”或“黄兔斑”,取其像兔毛一样柔软纤细之意,在日本被称作“禾目”。

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除了建窑之外,福建的建瓯县(今建瓯市)、泰宁县、松溪县、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宁德县(今宁德市蕉城区)、光泽县、建宁县、福清县(今福清市)和泉州等地,甚至广东的一些瓷窑都烧制过兔毫盏。北宋时期的景德镇也烧制过一段时间的天目釉小碗,我曾在湖田窑找到了一些碎片。综上可知,天目瓷并非特殊的陶瓷。

天目釉

我们此前曾多次引用《天工开物》中的内容,里面对制作釉药记载如下:“凡锈质料随地而生,江、浙、闽、广用者蕨蓝草一味。其草乃居民供灶之薪,长不过三尺,枝叶似杉木,勒而不棘人。陶家取来燃灰,布袋灌水澄滤,去其粗者,取其绝细。每灰二碗参以红土泥水一碗,搅令极匀,蘸涂坯上,烧出自成光色。”

蕨蓝草是一种无刺的蕨类植物,常见于中国的华中、华南地区的山区。虽然名字里有个“草”字,实际上长得很高,燃烧后的灰烬可用作釉药的原料。蕨蓝草灰不同于北方的木灰,《天工开物》中记载其可与含有铁元素的红土混合。最近,矾土因为被发现含稀有金属元素受到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1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