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峤(-),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于西晋末年的一个官宦世家。他生逢乱世,心系东晋安危,凭借机敏善辩的口才、过人的协调才能,为东晋的建立和稳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他与王导、庾亮、阮放、桓彝并称,是东晋初年著名“中兴名士”之一。《世说新语》中对他评价为“过江二流之高者”,但在历史上,他却有“二流胜一流”的美誉。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社会动荡不安。北方少粉后族匈奴、羯族横行中原,北方士族纷纷南迁。温起先跟随平北大将定并州刺史刘琨为从事中郎、建威将军,后任右司马,治理军政,出谋划是刘琨的得力助手和主要参谋。
公元至年,西晋晋怀帝、晋愍帝前后被匈奴王聪俘虜西晋崩溃。北方士族纷纷南渡避难江东,只有刘琨死守并州一隅。建业四年()夏末,驻守并州的刘琨也被刘聪部打败,于是委派温前往建邺(今江苏南京),奉劝晋王司马睿称帝,以聚人心。
温到建邺后,首先向司马睿陈述刘琨的一片忠心,然后分析当时时势可谓“社稷无主,天人系望”,言辞慷慨激昂,满朝文武为之瞩目。司马睿闻听也甚为赏识,于是留温在建邺,与大臣王导、庾亮一并投身兴晋大业之中。同年十二月,晋愍帝遇害,司马睿在众文武大臣的埔求下,于次年三月在建邺登基,是为晋元帝,同时改建邺为建康,立都城,史称东晋。从此,温娇开始了他辉煌的政治牛涯,在东晋政治辩台上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这一年他三十岁。
晋明帝做太子时,就十分倚重他的中庶子温峤。继位后,拜温峤为侍中、朝廷的机密大事、重要决策,甚至诏命文件无一不让温峤参与知晓,不久温峤转为中书令。温峤的升迁,引起王敦的警觉,为了削弱晋明帝的羽翼,王敦表请温峤担任自己的左司马。
温峤到任后,给居功自傲的王敦讲昔日“周公吐哺年幼成王”的故事,希望通过劝谏使他悔悟。但志在夺取皇位的王敦哪里肯听?温峤看在眼里,于是改变策略,表面装出恭敬的样子,对他言听计从,勤勤恳恳地为王敦办理公务,并投其所好,时不时为王敦出谋划策。钱凤是王敦最宠信的心腹谋士,温峤又去结好钱凤,渐渐地赢得了王敦的信任。
这时丹阳(今江苏南京市境内)尹位置空缺,温峤便向王敦进言:“丹阳尹这个官职掌管京师,犹如朝廷的喉舌,文武兼备才可胜任。希望将军亲自选人。”王敦很是赞同,当下询问温峤谁可担此重任,温推荐了钱凤。钱凤反过来又推荐温峤。温峤假意推让,王敦愈加坚决地任用了温峤为丹阳尹。
温峤本意就是补丹阳尹缺,借此脱身。目的达到后,温峤即向王敦辞行,王敦设宴为他饯行。酒宴上,温峤担心钱凤识破他的用意,假作醉态,为钱凤斟酒,钱凤还未来得及端杯,他便一巴掌打掉钱风的头巾,“厉声数落钱凤傲慢。王敦赶忙劝解,钱凤注意力被巧妙分散。临走时,温峤又洒泪告别,一副难舍难分之态。第二天,钱凤才有所醒悟,正告王敦提防温峤,王敦反觉钱凤小心眼,全然不放在心上。
抵达京都后,温峤立即向晋明帝奏报了王敦将要叛乱的情况。果不出所料,公元年王敦造反。由于晋明帝早有防备,当即任命温峤为中垒将军、持节、都督东安北部诸军事,讨伐王敦。王敦此时醒悟,悔之晚矣,不久一病不起。只好派遣其兄王含为元帅,与钱凤等人率领军队攻打建康。王含、钱凤兵临城下之时,温当机立断,移军水北,烧毁朱雀桥,阻住叛兵。并亲自率众,背水作战,击败王含。王敦闻讯,气绝身亡。晋明帝大赦天下,并下令庾亮率苏峻等人追击叛军直至江宁,王含、钱凤等在逃难中都被杀死。先后肆虐三年之久的王敦之乱至此平定。平叛后,晋明帝加封温峤为建宁县开国公,赐绢五千四百匹,进号前将军。
太宁三年()晋明帝司马绍病故。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年仅五岁,由太后庾氏临朝称制,温与王导、卞壶、鉴、庾亮、陆晔五人一同受诏辅佐,大权操纵在外戚庾亮一人手中。
当时陶侃为荆州刺史,拥有荆、湘、雍、梁四州之众。祖约任豫州刺中统管其兄祖邀北伐后占领的大片地盘。苏峻在平定讨伐王敦之乱中居功至伟,加之拥有强兵数万,渐渐地有了骄盈之心。庾亮对拥兵在外的陶侃、祖约、苏峻等人多有猜忌,唯信任温峤,派他出任江州刺史,镇守武昌,任王舒为会稽内史,以为外援。同时又派人大修石头城,加强防御。渐渐祖约、陶侃等人有所察觉。
咸和元年()底,北方后赵军队猛攻坐镇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关镇)的祖约。祖约多次上表请求救兵,庾亮以为寿春城坚,无动于衷。寿春强攻不下,后赵军转而进犯淮南诸地,杀掠五千余人,直逼都城建康,庾亮这才着慌,下诏命王导为大司马,驻军江宁,以抵御后赵军。在此危急时刻,苏峻派大将韩晃出击,打败了后赵军队,解除危机。苏峻再次有功于国,威望渐高,愈加傲慢,并常常招集亡命之徒,这让原本对他不太放心的庾亮更加不放心。
庾亮决定削夺苏峻兵权,他不顾群臣反对,强行征召苏峻入朝,但苏峻不仅拒不从命,反而与豫州刺史(治寿春)祖约合谋,以讨伐庾亮为名,兴兵反晋。无才无德的祖约,正因前番请求朝廷未得援助而怨恨满腹,接到苏峻密信后,欣然迎合。咸和二年()十一月,祖约派部将祖涣、许柳率兵联合苏峻反叛。温峤原本反对征召苏峻,唯恐激变,但庾亮不听,这时马上请求庾亮允许他率兵从小路进人建康,以防不测。此时的庾亮对苏峻反叛力量估计不足,要温峤“不要越过雷池一步”。王导也劝庾亮趁苏峻叛军未到,切断阜陵(今安徽全椒东),坚守江西诸渡口,彼少我众,一战制胜,刚愎自用的庾亮仍然不听。十二月,苏峻部很快攻下姑熟。咸和三年()二月,苏峻兵攻占建康,控制朝政。消息传来,温峤放声恸哭。不久,庾亮逃奔寻阳,宣读太后诏书,进封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温峤认为当务之急是消灭贼寇,坚辞不受。于是ニ人共推征西将军陶侃为盟主,共商讨伐之策。
温峤亲自书写檄文,列数苏峻、祖约罪状,宣告四方,征讨苏峻。讨伐初期。陶侃有些动摇,想要退却。温峤以古比今,客观分析形垫陶侃陈述利弊,并指出其子陶膽已被苏峻杀死,此仇当报。国仇家恨臨侃决定力讨苏、祖叛军。陶、温两军会合后,温峤修建行庙,大设坛场,亲读祝文,祭告于天后土祖宗之灵,语气激昂,声泪俱下,三军将士无不感动。
当天,陶侃指挥水军进攻石头城,温和庾亮率领精兵一万向苏峻军挑战。当时苏峻正慰劳将士,饮得大醉,在阵前马上摔下,被陶侃部将斩杀。群龙无首的苏峻部队再无锐气,苏峻的弟弟苏逸和子苏硕闭坝不出,叛将匡术来降,温、陶侃分兵合击,终于将叛军歼火。
这场平叛中,陶侃虽为盟主,但组织和策略皆出自温峤,温峤因此官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食邑三十户。朝议要留温峤辅政,温峤坚持王导为先帝所委任,固辞不受,决息回镇江州。不久病浙,年仅四十二岁。
温峤一生,生逢乱世,十七岁做官,四十二岁去世,他虽没有王导、陶侃、何充等人的声望、地位和威名,但他短暂的一生,运用过人的协调才能,平定了东晋王朝前后两次叛乱,为稳定东晋政局做出了无可替代的重大贡献。难怪房玄龄在《晋书》列传中称他为身系东晋安危的第一人。东晋历史上称他“二流胜一流”,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