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嬷田园短视频看自媒体如何再现农村生

吴以校在田里拍摄母亲采辣椒。叶紫妍徐文锦摄

朱春花在采摘黄花菜。叶紫妍徐文锦摄

朱春花在筛拣准备酿酒的高粱,小白狗在其脚边嬉戏,吴以校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张玥摄

眼下,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成为“新农人”,并通过短视频、电商等平台拓展农特产品和文旅产品的变现渠道。今年2月抖音发布的《乡村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乡村相关视频增加万条,获赞超35亿次。

大田县梅山镇盖竹村“90后”村民吴以校,就是这样一名“新农人”。

年初,他开始尝试制作原创短视频,并先后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以“闽湖阿嬷”(“阿嬷”在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中均有“奶奶”之意)账号发布。渐渐地,“闽湖阿嬷”吸引了国内外粉丝约30万名,网友们纷纷沉浸于视频中浪漫、悠然的福建田园生活……

换角

从大田县城出发,历经一小时盘山弯路,才能看到梅山镇盖竹村升起的炊烟。

村庄距县城50多公里,是吴以校家族世代生活的地方。这里群山环绕,竹林掩映,故而得名“盖竹”。上山摘果、下水摸鱼,是吴以校儿时最大的乐趣。

年,吴以校考入武夷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校期间,受做电商的同学影响,他开始接触国内外自媒体平台,第一次了解到“流量”“自媒体”等概念。

年毕业后,吴以校进入泉州一家知名运动鞋服企业工作。喜欢篮球的他,成为鞋服测试实验室研究员,实现了“球鞋自由”。然而,他却不喜欢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消磨了年少的冲动,感觉自己被困住了。”

年辞职后,吴以校与自媒体圈内的两位朋友组建团队,投身新媒体行业。由于对体育、科技有着共同兴趣,他们开设多个账号,对国外网站上的一些优质视频进行解说等二次创作。

吴以校坦言,彼时自媒体还处于“肉多狼少”的发展初期,从业者很容易就能获得流量和平台的补贴。二次创作,让吴以校实现了月入过万的“小目标”。

然而,随着竞争越来越大,他们感觉二次创作不是长久之计,便选择加入南安市某旅游公司,经营该公司的自媒体矩阵。但最终,因双方理念发生分歧等原因,吴以校在年与公司“和平分手”。

“职场失意,情场得意”,这一年,在朋友介绍下,他在石狮认识了同样来自大田县的杨丽兰。两人坠入爱河,并步入婚姻殿堂。

年初,疫情突如其来,吴以校不方便外出找工作,便带着妻子暂时回到老家盖竹村。吴以校跟着母亲朱春花种田、捉鱼、挖泥鳅、做豆腐等,享受久违的田园生活。杨丽兰是城里姑娘,对农村的生活更是倍感新鲜。

“她想要记录自己的农村生活,传到网上,看能不能通过流量赚点钱。”吴以校告诉记者,一些自媒体平台会根据视频的流量,与创作者进行分红,如实现1万播放量给予20~50元不等的收益,具体收益会根据账号粉丝数量、平台经济效益等情况有所浮动。

两人商量过后,吴以校把拍摄地点定在从小长大的老宅。他用两部苹果手机进行拍摄、剪辑,妻子出镜担任女主角。

短短一个月内,他们在今日头条、百家号发布了20多个乡村生活视频。然而,后台反馈的数据并不乐观——多个视频播放量只能勉强过百,几乎没有收入。而为了拍摄视频,他们投入了不少时间成本,还专门购买了新版的苹果手机。

“我爱人毕竟不是乡下人,做事不熟练,拍农村题材的视频或许看起来有些牵强,甚至略显矫情。”吴以校暗自寻思。

年7月,妻子怀孕,无法继续出镜拍摄。“不能半途而废!”他决定,换掉女主角,由母亲朱春花接替妻子出镜,并在今日头条、百家号、哔哩哔哩、抖音等视频平台开设账号。

由于盖竹村紧邻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闽湖,他便将账号取名为“闽湖阿嬷”。

走红

今年56岁的朱春花,常年务农,偶尔打零工,双手关节粗大、皮肤粗糙。

面对儿子的拍摄邀请,朱春花面露难色:“我一个农村妇女,怎么懂得在镜头前表现自己?我担心拍不好,拖后腿。”但身为母亲,她还是按着儿子的要求,尝试拍了几次视频。

没想到,第一个视频播放量就达到4万次,后来有的视频甚至达到61万次。“母亲对农活和传统手工艺很熟悉,手脚又麻利。”吴以校说,母亲的加盟,让自己的视频终于有了灵魂。

当年12月底,朱春花制作红曲酒的视频被传至YouTube,没几天播放量就达到3万次。不少外国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询问红曲酒酿制方法,想要自己动手制酒。

“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网友喜欢我们的视频。”母亲很激动,拍起视频来也更有干劲,并主动同儿子探讨起视频选题。比如,到了酸枣成熟的季节,她就向儿子建议,可以拍一期制作酸枣糕的视频。

其中,播放量最高的一个视频是《阿嬷做绿豆粉皮,传承百年老工艺,粉皮晶莹爽滑劲道十足!》。该视频中,朱春花一头清爽短发,身着蓝色布衣,在房前屋后洗绿豆、磨绿豆、过滤豆浆、烫绿豆粉皮……

而在同系列的其他视频中,朱春花根据时节劳作,春天挖野菜、晒笋干,夏天做西瓜酪、仙草冻,秋天酿红曲酒、蒸乌稔饭,冬天腌熏腊肉、制腊香肠。

镜头拉远,伴随着舒缓的笛声,古朴的农家小院浮现于青山薄雾之间,院内种满瓜果蔬菜和奇花异草。朱春花无论是上山采摘,还是回家劳作,总有两条小白狗做伴,小孙子也常常“冒”出来陪阿嬷。镜头中的一餐一饭,让时节更迭具备了美学意义;乡间的日常生活,被笼上了乡愁,让人神往……

视频中,没有多余的台词或旁白,朱春花一丝不苟地做着手中的活儿,背景只有鸡叫、蝉鸣、狗吠和劳作的原声。在吴以校看来,通过干净、纯粹的声音,引领观众沉浸式地体验田园生活,可以解放观众的感官,让观众感到解压与治愈。

“奶奶带着温度和耐心,用传统方式做事,是世界上最智慧的人之一。”“佩服早期传统农人的智慧,利用腌制的方式来保存食物,还能变化出各种料理,真的很不简单。”“阿嬷真是本活历史,视频内容丰富,让人想一直看下去,谢谢阿嬷!”……

吴以校和朱春花的视频引起国内外网友的共鸣,身处盖竹村的母子俩也感受到来自全世界的温暖。

探究

盖竹村面积1.3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0.6%,是国家级生态村。多名村民中,有五分之四在外务工,留下多名老人守着老屋。

“村民们认为,没本事待城里,才要回农村。”吴以校说,在田间劳作一辈子的老人们,没接触过新媒体,并不理解拍摄这些视频的意义。

在梅山镇一所小学当教师的舅舅也常来劝导,让他找份稳定的工作。

但一头扎进短视频拍摄的他,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而是将更多时间用于探究如何提升视频流量。

“玉林阿婆”“广西一婶”……他认真对比同类型不同账号的拍摄模式,研究评论区中的建议,提升拍摄、剪辑技巧,调整文案策划和拍摄节奏。

有网友指出视频里缺少生活气息,吴以校就增加了邻里互动、孩子帮忙等更生活化的场景;有网友表示村里风貌出现得太少,他就尝试将村景和村民更多地植入视频中……

几个视频爆火后,吴以校又开始思考、总结观众究竟喜欢何种视频。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让一些农村景观逐渐消失。观众想要的是一种乡土味道,他们尝试在呈现原汁原味乡村生活的视频中,寻找儿时记忆和情感寄托。”他分析道。

视频传递的正能量,也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之一。

“美食和手艺,本身就是文化价值观的载体。此外,视频中体现的和睦的邻里关系、爱老慈幼的美德,都是国内外观众一致认同的精神品质。”他认为,内容为王,做视频就要往更深层次去做,触及精神层面,这才能体现视频的价值。

变现

流量如何变现,是摆在吴以校面前的必答题。

“如果视频播放量高,便于平台插入广告,该视频就能从平台获得更高的收益。”吴以校说,目前,他每三天在各大平台更新一次视频,内容持续输出让自己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

据统计,“闽湖阿嬷”在各平台现有粉丝约30万名,年龄大多在18~55岁,女性占七成。有一些美妆、美食广告商私下找过他,但他只在母亲节时接过一次电子按摩枕和护眼仪的广告,“广告一定要符合我们的定位和人设”。他也尝试过带货,但只卖过自家的蜂蜜,“自家的东西才能确保质量”。

随着账号走红,他每月能从中获得3万元左右的收入。他在县城买了房,“自媒体创作者”这个新潮身份也逐渐得到乡亲们的认可,有些村民还加入拍摄。

70岁的村民陈玉财,人称“阿财公”,是个手艺人。村里漫山遍野的竹子,在他手下可以变成竹篓、酒篓、簸箕等生活器具。吴以校邀请他和母亲一起在镜头前编织竹篓等。没想到,有他出现的视频都火了。

当然,吴以校也引起一些“键盘侠”的质疑。

有人质疑视频不是他自己制作的,而是“公司的套路产物”。“我就靠两部手机、一个脚架拍摄,自己剪辑,哪有团队呀?”刚开始,他满腹委屈,试图在网络上一一解释,“现在看开了,网友的猜疑实际上反向证明了我的拍摄和剪辑水平”。

还有人质疑其视频拍摄农村传统耕作生活,呈现的是“落后”的一面。“这明明是饱含乡土气息的乡村美学,再现了区别于城市钢筋水泥的乡村生活,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一面。”吴以校表示,自己就是希望通过传承、守护、传播乡土文化,吸引更多目光投向广袤的乡村大地。

为了心中信念,他每个月会有20天在乡下拍摄、剪辑,剩下的时间才回县城陪妻儿。他也曾想过彻底搬回县城,但“这样会失去创作的敏感度,做出的视频会不接地气”。挣扎过后,他还是选择留在村里。

出路

吴以校的坚持与流量,也引起“官方”的注意。

近日,福建广电MCN找他商谈合作事宜。双方正在探讨、交流“三农”题材短视频的内容策划,以及国内外自媒体平台的运营经验,力求用短视频传播更真实、更立体、更全面的中国农村新形象。

此外,大田县融媒体中心也找上门来。他们计划与吴以校合作打造一个以手艺人为主题的账号,从大田县域开始,寻访竹编、木雕、染色、酿酒、刺绣、剪纸等传统手工艺达人,并借助“闽湖阿嬷”账号引流带动。

7月14日,由三明市委网信办推动成立的三明市自媒体协会举行首届会员大会,来自全市的70名网络名人、自媒体代表欢聚一堂,交流创作经验。吴以校也被邀请前往。现场,他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自媒体创作者。

“90后”潘金华来自建宁县,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运营“黑桃和姐姐”账号。视频记录了弟弟黑桃和姐姐每日在濉溪镇高峰村买菜、钓鱼、摘莲子、做农家饭的朴素生活。

在拥有一定流量之后,上个月,她尝试在抖音直播销售黄桃等家乡农特产品,“虽然目前销售量一般,但我相信空间很大”。

宁化县济村乡武层村村民张清明,有着相同的经营思路。他在快手、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打造“村草日记”账号,记录各种有趣的乡村生活,已有粉丝13万名。

“乡村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也是我发展的广阔舞台。拥有了一定流量之后,我打算打造‘小村阿远’品牌,销售宁化农特产品。”张清明说。

尤溪县中仙镇长门村的张建梁、罗雅婷夫妇,年回到家乡种菜、养鸡、养羊,并在抖音开设“闽中张罗夫妇”账号。夫妻俩在农田边搭建了一个简易竹棚,砌上柴火灶,摆上老坛、石磨,一同出镜制作乡野美食。

慢慢地,他们做起直播带货,去村民家中收购茄子、辣椒等农产品对外销售,一年营业额达30万元。“今后,我们准备打造‘农家小院’和‘认养菜园’,吸引粉丝、游客来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

……

在与同行交流后,吴以校也进一步明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想通过拍摄美食、手艺人系列视频,打造一个扎根农村的团队,宣传乡土和传统文化,再整合资源发展电商,打造‘三农’品牌,甚至向海外销售精美的中国手工艺品,让更多农民获得更高收益。”

“直播与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既是新时代乡土话语表达的窗口,更是传统农民转型与‘新农人’返乡创业的新农具,已成为数字时代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载体。这种载体有助于再现农村生活图景,传播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敖鹏认为。

在敖鹏看来,当前,乡村短视频也还存在着内容浅层化、粗俗化以及定位偏差等问题。他建议,要融合多方力量,打通高校与自媒体的创意和人才输送渠道,打造专业化团队,培塑更多聚焦乡村振兴的精品账号与精品内容。(记者徐文锦通讯员叶紫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