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杏庵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子瞻)写的《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羡慕苏轼时代的物价,猪肉居然“价贱如泥土”。
同样写吃,苏轼的弟弟苏辙(子由)似乎更胜一筹。你看苏辙在《大雨联句》中的诗句:“庭松偃盖如醉,夏雨新凉似秋。有客高吟拥鼻,无人共吃馒头。”(当然,也有人认为,《大雨联句》出自苏轼。姑且不论)。这世界看上去热闹,但终归要你一个人去面对。更多的时候,世界和你关系不是太大。人类的悲欢并不是相通,你说的话别人未必听得懂。常常是一人在家既“无客高吟拥鼻”也“无人共吃馒头”。苏轼感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其中有他的无奈吧。苏轼和弟弟苏辙终身的梦想是一起归隐田园,诗酒相从,夜雨对床。他们相约归于林下为闲居之乐,过上“六子晨耕箪瓢出,众妇夜绩灯火共”的平民生活。可是,造化弄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寒冷的冬天不能仅仅读《猪肉颂》,还是得琢磨一下吃点什么。依我看,来一锅正宗的猪肉炖粉条,保证你吃完浑身暖和。
记忆里冬天和火锅有关,最好是放在煤球炉上面,边热边吃,那样才有热乎。
火锅,东北叫乱炖——就是把许多菜放在一起乱炖。
最典型的乱炖,就是白菜粉条炖猪肉。由于猪肉的纤维组织比较柔软,还含有大量的肌间脂肪,因此比牛肉更好消化吸收。中医认为,多吃猪肉中的瘦肉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对热病伤津、燥咳、便秘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主料很简单:北方大白菜半个,猪肉适量,粉条若干。做法也简单,就是把白菜切成块,猪肉切成肉片,再放辣椒、葱花、姜末。
锅热放油,油热放花椒,然后把肉放在锅里,待肉块熟的时候,把辣椒、葱花、姜沫全部放锅里炒,再放白菜,倒入酱油、醋,翻炒之后就可以把粉条放进锅里,注入水,淹没白菜即可,然后盖上锅盖,就是美味乱炖了不。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喊一句:翠花,上酸菜!再炒一盘花生米,配上自己家的酱豆,最好再剥一根大葱,喝上2两老家的老窖,那就一个舒服啊!
不同地域的人们,利用自然和智慧,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朴素的日子,因为芝麻酱之类的日常美味而平添了滋味和诗意,从而对生活充满希冀。想起我童年时代,多么爱吃芝麻酱啊。夏天,拍黄瓜、拌凉菜、拌凉粉儿,那是离不开芝麻酱的。北京有道名菜,名叫“乾隆白菜”,更少不了芝麻酱。
人生烦恼、孤独,怎么办?孟浩然说“把酒问桑麻”;高适说“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李白说管他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劝君为我倾耳听”;杜甫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辛弃疾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人的胃,其实比思想顽固。很多事情你觉得没意思,这都没有关系,但对于吃,马虎不得。“秋风响,蟹脚痒”,秋天螃蟹才有膏黄,可是,现在我们吃螃蟹,四季都有膏黄,这都是激素的“功劳”啊。这样的螃蟹你敢吃吗?在农耕时代,还没有激素螃蟹,到了深秋季节,霜降来临,螃蟹的膏黄最为肥美,鲈鱼也不差。秋高气爽,白云红叶,如霞似锦,怎能没有鲈鱼吃?晋人张季鹰当年在洛阳供职,见凉凉秋风起,便勾起口腹之思,想吃家乡吴江的鲈鱼脍,情不自禁地流口水,实在受不了,请了假,快马加鞭往家赶。这一赶就是“三千里兮”,只为了吃一口“鲈鱼脍”。这资深“吃货”还写诗记载:“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你看,多远的距离,都挡不住一枚吃货的心。《红楼梦》写吃的地方很多,第五十二回里有个建莲红枣汤:“小丫头便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建莲红枣儿汤来,宝玉喝了两口。莲,学名荷,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夏季开花,呈淡红或白色,花谢后,花托形成莲蓬,内生果实,即莲子。莲藕被视为饮食珍品,有开胃健脾、滋补强身的功能,历来被誉为补品。建莲是福建建宁县产的莲实,加以红枣、冰糖,用适量清水炖烂,其味道清香爽口,风味别致”。
孔子是个知味之人,用今天的话说,是个美食家。明代张岱《圭饕集序》中写道:“中古之世,知味唯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细二字,已得饮食之征。至熟食,则概之失饪不食;蔬食,则概之不时不食。四言者,食经也,亦即养生论也。”孔子讲究饮食之道,以此来呵护生命,达到长寿的目的。清代曹臣栋《逸经》引《吕氏春秋》载:“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之,缩项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菖蒲是一味中药,可以健胃理气、利湿化痰、开窍宁神。菖蒲的根是苦的,非常难吃,难怪,孔子要缩着脖子、咬着牙,强忍着苦味,吃了三年才习惯。既然这么难吃,孔子为什么还要缩着脖子吃呢?《孝经》中说:“菖蒲益聪。”孔子为何吃菖蒲,是为了益聪。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孔子的名言。他非常明确地说:“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一个连美食都不喜欢的人,你跟聊什么呀。孔子不仅会吃、爱吃,还非常讲究主辅食品的搭配,他说:“肉虽多,不能胜食。”饭桌上,肉类食品虽多,但吃肉的量不能超过“饭量”,就是少吃肉多吃饭。
吃饭不是问题,问题是和谁吃饭。《永远的五月》里面,徐晓写给自己去世的爱人,那生命中支离破碎的场景,可谓刻骨铭心。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在他死后这些漫长的日日夜夜中,我曾竭力回忆我们相识以来共同度过的日子,有许多细枝末节都淡忘了,惟有他的形象、姿势、动作、表情会从记忆中凸现出来,挥之不去。有时候不经意时,他会突然向我走来——推着那辆叮当乱响的破车,慢悠悠地向我走来;挎着那个破旧的黄书包,一肩高一肩低地向我走来;穿着那件草绿派克式大衣,步履沉重地向我走来……冷峻而若有所思。我能感觉到他的目光,他的呼吸,甚至他的气味,那种感觉是无法形容的。每当这时,我会反省以往把‘绝望’这个词使用得太轻率……”
一个人吃饭,不大好,用网友的话来说,哥吃的不是饭,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