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西汉初期,开始在这里设立县治,官定取名“襄阳县”,这才在登上了历史舞台。#襄阳文化#
然而……襄阳为什么叫“襄阳”呢?
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襄阳”这两个字的本意说起。
古人取地名,大多都会以地理环境配合方位取名。按通俗的说法,襄阳的来历源自“襄水”,以城市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
郦道元在《水注经》说:“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
那么问题来了,襄水在哪,是不是指汉江?“阳”又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要说的是,襄水不是汉江,而是另有他指。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事为根本,在建城选址的时候,首先就会考虑依山傍水,既有用之不竭的水源灌溉农田,也能依靠延绵不绝的山地采集矿产资源。
襄阳城北虽然有汉江,被美誉为“襄江”。但纵观整个汉江流域途径几千里,沿途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城市,襄阳只是位于汉江流域的其中一个城市。若以汉江为名,实在不符合以本土地理风物取名的习惯,非要以汉江作为代表地域名,其他汉江沿岸城市又该如何取名呢?
由此可见,襄阳虽与“汉江”紧密相连,但地名却毫无瓜葛。
其次再细说“襄”字的本义,根据宋代《太平寰宇记》第一百四十五卷的记载,“涑水,亦名襄水,荆楚之地水驾山上者,皆呼为襄上也。”
“水驾山上”的意思是水沿着山麓从低处往高处漫流,通常情况下,山下如果有河流,遇到涨水的时候,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古时候,在荆楚一带,人们把洪水泛滥成灾,漫过山麓浩荡肆虐的情况称为“襄”。
襄阳有山不假,而且地处荆山余脉,然而大多数山峦都位于襄阳古城以南,离汉江还有十多里的距离,如果汉江泛滥,洪水冲至这些山头,襄阳城早就成了一片汪洋,鱼虾之穴。
以襄城西南方为例,就有岘山、羊姑山(如今的羊祜山)、虎头山、凤凰山、琵琶山、扁山、尖山、万山等十多个山头。根据《襄阳县志》的记载,以其中的柳子山为代表,以山泉为源头,汇集成河,一路向西,形成了檀溪湖,一路向东南汇入了汉江。
实际上,同样的描述也出现在《水经注·沔水》篇,其中说到:“水出县西柳子山下,为东鸭湖……溪水自湖两分。北渠即溪水所导也。谓之檀溪水。一水东南出,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
古时候,襄水浩荡,直通汉江,包括如今的真武山在内,方圆数十里都是湖泊,至今可见码头遗址,可想当年洪水泛滥,水淹山麓的可怖情景。
由此可见,襄水和汉江毫无关系,而是特指发源于襄阳城西南诸山,最后汇流汉江的河溪,也就是如今俗称的“南渠”。
正如《襄阳县志·山川》中所说:“襄水即今襄渠”,“襄水则凡西南诸山之水,由长渠入汉是也”。
解决了“襄”的问题,“阳”又是什么意思呢?
阴阳一说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已经出现,代表宇宙正反两极,光明称为“阳”,对应有了“阴”。
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偏南,所以,山的南面,阳光照射更加充足,而山的北面光照较少,同样由于大多数河流从西向东流,受地转偏向力向右的影响,北岸水流缓慢,光照充足,南岸水流湍急,光照较少,因此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再回到问题的起源,如果襄阳以汉江为名,那么襄阳城实际位于汉江南岸,应该叫作“襄阴”,或者“汉阴”(唐朝曾这样称呼过),而绝非“襄阳”。
虽然在历史上,襄水水量充沛,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可以行船,每到夏秋之际就会泛滥,万余亩田辄为泽国。但随着时代变迁,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汉江上游修建水坝,本地又大肆填湖造田,当年的百里檀溪已经不复存在,襄水也变成了排污的南渠,逐渐湮没在历史之中。
现在,你明白了“襄阳”的来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