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建省建宁县乡村,处处河岸整齐,绿草茵茵,水清见底,满目葱茏……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
建宁地处闽西北、武夷山脉中段,是千里闽江的源头。“保护水源地,就是保护生命力。”县水利局局长柯国华介绍,全县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地表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二类以上标准。
近年来,建宁县把闽江源头水源地保护、污染防治置于重要位置,全面深化河长制,成功创建“智慧河长”管理平台、设立“企业河长”,探索创新出一套河长制管理新模式,全力打造清新洁净闽江源。
创建“智慧河长”管理平台
一大早,建宁县河道管理员李崇国就开始忙碌起来,对城区的河道进行巡查。不一会儿,只见他拿出手机准备拍照。
巡查还得拍照?“瞧!这河里有垃圾,不及时清理,将会污染河道。”李崇国一边说着,一边点开手机上的“智慧河长”管理软件,先获取当前的位置进行定位,然后再拍照,将拍好的照片传至平台,平台上就可以看见这里的情况了。
“定位后,平台上会显示这边有垃圾需要马上处理,24小时内相关人员就会接到命令。我们会派人去打捞干净,打捞干净后,再拍照上传,平台上就可以看到处理结果。”李崇国说。
“智慧河长”管理平台是建宁县落实河长制的创新之举,通过运用“互联网+”信息手段,有力推动形成了政府与公众合力治水、线上与线下互动治水的局面。
年5月,建宁县创建“智慧河长”管理平台,并增设7路河道全球眼监控探头,对主要河道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当年8月,该系统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就有了‘智慧大脑’和‘千里眼’。”“智慧河长”管理平台负责人黄传发介绍,平台整合了环保、雨情、水情、水质监测等资源,把全县28条大小河流分成众多的网格进行监测,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目前,全县有20路全球眼监控系统对主要河流进行24小时监测,92个行政村都有专管员和保洁员。
“智慧河长”管理系统还涵盖了全县河长制所有职能范围,将系统化、精细化管理思路贯穿其中,以县级平台为核心,从条线管理方面,将网络延伸至部门的内部处室和部门监管的作业单位,实现了“条块结合、一杆到底”新型河道管理格局。
下一步,县里还将逐步增设全球眼监控视频探头,实现全县河道实时监控全覆盖,同时开设 设立“企业河长”,调动更多保护者
“智慧河长”让河道治理高效有力,“企业河长”的设立,则让河道治理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到位。
今年2月25日,建宁县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合作,成立全国首个县域级生态发展专项基金——中国绿化基金会福源建宁生态发展专项基金。基金所获社会捐款,主要用于以河长制为重点的闽江源生态保护。目前已有禾丰种业、文鑫公司、绿田食品等12家企业捐助万元。这些企业被授予“企业河长”的称号,负责对所认领河流、河段进行监督管理。目前,12家“企业河长”已认领河道20多公里。
在建宁县禾丰种业有限公司,河长吴仁辉的办公桌上,一本写有“河长巡查记录”字样的笔记本很是显眼。翻开笔记本,里边清楚地记录着:“3月13日,厂房后的河边出现生活垃圾,已清洁完毕。3月20日,厂房后边河里有漂浮物……”
像这样的记录每天一次,雷打不动。“保护河道,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守护者。”吴仁辉说,今年年初开始,厂房后边的这条河道大概0余米的范围,由他们企业认领,企业安排6名管理人员,每天安排1人值班。值班人员参与河道日常巡查、定期义务劳动、协助河长履行工作职责、为河道治理建言献策等相关管理工作。
“我县禾丰种业、文鑫公司、绿田食品等涉农企业基地遍布各个乡村,成立‘企业河长’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柯国华说,有了“企业河长”,第一个作用就是企业加强了认管河道巡查,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止;第二个作用就是企业技术人员在下村指导生产的过程中,发现河道脏乱等问题,及时反馈给县河长办,县河长办就能及时了解河道专管员是否履职到位,督促乡(镇)、村级河段长、专管员落实整改。
“水环境治理不是哪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要形成治水合力。”建宁县委书记郑剑波说,近年来,县里加强河长制办公室的指挥协调能力,对环保、建设、水利、农业等成员单位责任进一步细化,打出一套治水组合拳。全县流域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