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是山区小县,农业大县。近年来,这个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大潮中,建宁县均口镇修竹村抓住机遇,将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
图为修竹荷苑正在举办千人瑜伽活动。(邓英强摄)
文化活了:传统村落动起来
说起溪源乡的上坪村,到过这里的人,都纷纷点赞。这个已有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正通过对厚重历史文化和乡土人文气息的传承,实现村庄的美丽“蝶变”。
走进村里,大夫第、古香园、司马第、得水园等26处古迹散落在绿水青山中,这些古朴的建筑、千年传承下来的孝德文化,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度假。“以前村里垃圾乱堆,环境很差,生活也不舒服。现在环境变美了,来村里旅游观光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杨胜辉说,不久前,村里还举办了传统的晏神节,吸引了省内外千名游客来体验民俗文化。
上坪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年上坪村被列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村。去年,上坪村计划投资万元,实施“上坪古村再生计划”,与清华同衡、中央美院、东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机构合作,在保护的同时予以开发,对古村废旧仓库、烤烟房、猪圈、牛栏进行改造,引入新型零售、旅游业态,寻求古村落发展新契机。
在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助力下,猪圈变酒吧,牛栏变书吧,旧仓库、烤烟房摇身一变成了茶室。同时,当地文化特色的书签、手绘地图、上坪莲子露……乡村的文创产品也一并被开发出来。通过打造产品,植入新的业态,补足古村落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护绿水青山有机统一起来,不仅带动了产业、文化的发展,还助力乡村振兴。
村子美了:幸福指数提上来
眼下,走进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一栋栋农民别墅错落有致,鹅卵石垒成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吸引了八方游客置身花的海洋。
环境好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每当夜幕降临,建宁县隆下村的农民休闲公园前,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动感十足的音乐节奏响起,一群农村大妈正三五成行,模仿着屏幕里的舞蹈动作,欢快地跳起舞蹈。
“现在,只要一吃过晚饭,我和姐妹们就会准时来到公园跳广场舞。”村民熊春兰说,几年前,村里出资帮忙购买音响、电视、灯光等,丰富大伙的文化娱乐生活。“现在,我们村里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熊春兰高兴地说,能有今天的好生活,还得感谢党和政府。
近年来,建宁县越来越注重保持乡村生态自然原貌,不断加强村落的生态保护,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实施“家园清洁”行动,扩大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产业旺了:村民生活富起来
山上种梨又种桃,田里还有建莲和一大片的杂交水稻制种,这是建宁县农民的“致富套餐”。眼下,这些特色农业已成为建宁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5月18日,在建宁县溪口镇渠村,村民邱江鸣正在整理田块,为即将到来的插秧做准备。“现在,我们制种都纳入了整村推进的管理范畴,不仅技术不用愁,还能享受‘政策红利’。”邱江鸣高兴地说,种业整村推进工作开展后,与他们合作的都是实力强、信誉度好的种业公司,减少了制种风险,每亩还能获得元的政府补助。今年,渠村种业整村推进的面积达多亩。
建宁是中国稻种基地的核心区,是全国最大的县级种子生产基地,目前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14.5万亩以上,年产量万公斤以上,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0%左右。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6个村与11家种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签约面积达2万亩。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能兴旺。”建宁县委书记郑剑波说,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农民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是农民增收。下一步,建宁县将通过着力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发挥产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发挥新兴业态的拉动作用、发挥改革创新的推动作用等,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到年,力争以莲子、梨子、种子、无患子等“五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亿元以上,比年增加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超过10%。(三明日报建宁记者站陈晓星黄平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