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一个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福建最美乡村

发源于福建、江西交界的建宁县均口乡的闽江,一路浩浩荡荡,流经福州时被南台岛分为南北两支,至罗星塔复合为一,折向东北流出琅歧岛注入东海。这条福建最大的河流,堪称为福建的母亲河,而流到福州闽江南岸时,独特的地势把闽江分割成了一把古琴,琴江便由此而来。

人们把琴江口的这个村庄称作为琴江村,这个距离长乐市区4公里、闽江口15公里的小村庄,自古就为控马江卫省城的重要港口。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最开始,这里实际上是“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即清代城堡式水师兵营,最终不断演变,才为了如今的一个乡村。

清朝雍正六年(年),镇守福建的大将军阿尔赛奏请朝廷,从老四旗中抽调名官兵携带着家眷进驻琴江,围地筑城,操练水兵,建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这是当时全国沿海四大水师旗营之一,比马尾的福建水师还早年。

光绪十年,即年,福州爆发中法马江海战,这里的官兵协同福建水师,以极其简陋的设备,英勇奋战,重创敌人,一个仅有名水师官兵的城寨,牺牲了余人,几乎家家有英烈,此次战役谱写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如今在闽江边的北庙里,仍供奉着阵亡烈士的牌位。

从辛亥革命以后,水师旗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居民小镇,如今作为福州长乐市的一个著名乡镇,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来此参观游览。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把琴江村列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被誉为“福建最美的乡村”。

琴江村另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这里还是福建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据说全村村民都是满族人,并且每个人都会普通话、福州话和满族“旗下话”三种语言,依然保留着讲满语、写满文的习俗。虽然现在民族融合,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也越来越不明显,但是在村里我们仍旧可以看到历史遗留的风光,独特的习俗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一步入这个神秘的古村,首先给人的感觉就像走入了一个迷宫,村内街巷布局极似太极八卦,故又称“旗人八卦城”,村里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不熟悉道路、贸然进村的陌生人,几乎都会迷路,可以说是进得去,出不来,充满着中国防兵布阵的智慧。

整座旗营方圆一平方公里,北临闽江,坐南朝北,椭圆形墙包围整个营盘,整体建筑呈回字型结构,分12条街4条直巷,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村内现存有水师旗营,毓麟宫,贾府,将军楼,孝友坊等,依旧保留着当时的格局,多处古城墙和一座城门仍在,村里还完好地保留着一条“旗人街”。

漫步琴江,梦回古城,多年风雨飘摇,沉淀了琴江深厚的文化历史。走在石板路上,一栋栋古朴典雅的木质老房子,显得那么的气派与高贵大气,颇有皇家的气势。曾经的官宅兵房,古朴民居建筑,无不散发着来自异域民族的传奇经历。

这里的房屋几乎都是单层木质结构,与南方多层青砖土墙建筑不同,有些房顶上还挂着牌匾,高贵大气。八旗水师家属大多是随军的,为了适应家族结构,水师营保持了每户独门独院的单元,也为了适应军事化管理,单元之间又才用了整齐划一的“一”字型。

孝友坊是琴江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整座石坊造型雄伟、壮观。坊分三层,上层刻有双龙合抱“圣旨”,两侧各立一根龙柱;中层三面石板,中间一面刻有“孝友”两大字,左边一面是“福州驻防军正黄旗通奉大夫赖通照立”,右边一面则是“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七日蒙礼部题请旌奖”等字样。

陵园里的五炮神石雕,讲述着官兵的英勇和智慧。当年法军向福州马尾港侵进之时,清庭却下旨“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中法马江海战后,清廷追问炮是谁打的,官兵们不敢承认,就推说是炮神打的。五炮神石像,讲的就是这个典故。

登上琴江村入口左侧顺阶而上的“抗法烈士陵园”。陵园是由花岗岩砌成,这里长眠着中法马江海战中壮烈牺牲的琴江口英雄儿女。陵墓前矗立着用满、汉文镌刻的“福州三江口中法战役阵亡烈士戍边殉职官兵暨眷属塚”的墓碑。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多少先人们抛头颅洒热血牺牲性命换来的,我们更应该秉承先人的遗志,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