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熟悉的株洲城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株洲晚报记者/伍靖雯

一直以为,是徐家桥一带的商业催生了株洲的发展,但最近和几位“老株洲”交流才晓得,株洲城镇化的历史脉络,要从现在的石子湖公园溯源。

沧海桑田。今天的株洲城区,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这期间又经历了哪些有意思的变化?我们一起来探索。

株洲建城起源于军事防御

公元年,孙权设建宁县,这被视为株洲建城的起源。

关于这座古城的故址所在地,清代本土诗人易慎谷(—)所写的《建宁故址》一诗,提供了线索。他对当时的株洲建宁故址、分袂亭等都写诗赞美,其中《建宁故址》中有言“荒坂何年名旱草”,其中的“旱草”指的是旱草坪。《株洲市志》等资料记载,旱草坪位于现在的石子湖公园一带。

《湘潭县志》记载,早在清代同治年间(—年),旱草坪附近的一郭姓居民房子附近山体崩裂,还发现了古城基和六朝时期的砖瓦。

7月9日,正午时分骄阳似火,但走近石子湖公园便清凉下来。没有风,但浓郁的树荫与波光粼粼的湖面,自然便让人生起宜居的念头。

不过,最初在这里生活的古人,并不一定这么想。相关资料记载,这里曾经常年发大水,导致种田不得谷,才被农民称为旱(谐音“荒”)草坪。

民间传说则往往与皇家有关。在当地住了数十年的居民回忆,旱草坪原本叫“换草坪”,相传曾经有帝王微服私访经过这里,脚上穿的鞋子破了,就地换了双草鞋,大臣便因名之“换草坪”。

但从建城角度来说,这里的军事意义最为关键。光绪年间的《湘潭县志》称,设建宁是为了“防蜀湘南之渡”,设建宁县,本就是作为吴国对蜀的防御堡垒而建。

有意思的是,公元年,建宁县城一度搬迁至渌口区淦田镇,形成新的城池,到了年又搬迁回旧地。

从“槠洲”到“株洲”或因酒税业务太忙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移,加之地广人稀,建宁县被撤,先后被并入湘潭县、攸县。

株洲的再次崛起,得益于宋朝的工商业发展,此时的株洲中心城区在株田铺附近。株洲市地名研究首席专家彭雪开考据相关史料并实地走访后认为,当时的株洲以株田铺聚集为市,至南宋初期已成一方名镇。此外,南宋嘉定元年()官方绘制的地图册上,已明确标注“槠洲市”,同样说明当时株洲已成为湘江边上一较大都市,通名全国了。

这得益于南宋时期政治中心的南移,朝廷拓宽了湘赣驿道,使之成为一条“国道”,株洲也成为连接江南、两广、西南等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

此时,株洲第一个本土地名——槠洲,登场了。这个地名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南宋乾道二年(),朱熹与岳麓书院主持张栻进行了著名的“朱张会讲”后,朱熹在《南岳游山后记略》中留下“丙戍至槠洲”的记载。

相关资料记载,南宋建炎元年(),由于境内酿酒业兴旺,株田铺一带酒肆林立,商贾穿梭于市。《株洲市志》记载,当时朝廷让雍端行任槠州酒场官,每年征酒税20万缗钱。

彭雪开研究认为,槠洲谐音简写为株洲或与此有关,当时槠洲酒税业务繁忙,交往日多,经管人员少,忙不过来,为图书写方便,便以谐音简写成株洲,并在解放后沿用。

江西人来株,带动本地商业兴起

元末明初,由于战争、饥荒等影响,湖南人口稀少,土地荒芜,大批江西人来到株洲,株洲中心城区也开始从株田铺一带向建宁港、徐家桥一线转移,商业在株洲兴起。

明代的株洲什么样?根据市民杨丙光先生家传的8本族谱里收录的相关地图,当时的株洲虽然只是个小镇,但却格外繁华,有街道、店铺、码头、寺庙、桥梁等,城隍庙、资福寺、万寿宫等我们熟悉的地标也皆有标注。

杨老先生家的族谱也记载,他们家族世代居住江西,此后迁往株洲,一度定居于现在的解放街一带,并在那里建有住宅、店铺,我们熟悉的株洲逐渐成型。

商代,株洲境内已有散居古人类村落

再向上追溯,最早的株洲人出现在什么时候?这要从我市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来追寻。

相关资料记载,位于渌口区的磨山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文化遗址堆积厚1-2米,为大溪、龙山两种文化堆积,商周时期遗存主要散见于地表。专家研究测算,底层为-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叠压在其上的为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这里发掘的墙基、陶片等,证明人们已经告别穴居,开始营造家园。

此外,白关镇出土的商代银子园村落遗址等,也证明株洲在商代就有散居的古人类村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1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