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动车站不仅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引擎”之一,也是这座城市文化桥头堡。
年的春天比往常来得早一些。春暖花开的日子,三明动车南站施工现场,一刻也不停。南三龙铁路,这条南接珠江三角洲,北连长江三角洲的大动脉,计划今年下半年建成通车。三明南站因位于三明市区,更显重要。
寓意三明“四源”文化的动车南站
除工地上的建设者,还有许多人为南站的建设而奔忙。这些人中,有的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他们却走在了前面。3月份以来,三明市城乡规划局文化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就频频来到动车南站,安排“十里闽学文化长廊”的规划细节。在他们的努力下,三明“四源”文化名片,即将精彩亮相。
有“源”故事
这里是十里闽学文化长廊的起点,也是这条文化长廊的精华所在。
动车南站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它背靠三元西岸一重山,面前是沙溪河台江段十里平湖,水面开阔,湾流浩荡。
以“四源”为主题的动车南站前文化广场,讲述着三明关于“源”故事。
源,本意指水流的起始处,引申为来历、根由。我国《礼记》就有多处关于源的记载:《礼记·学记》或源也,或委也;《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源。《礼记·礼乐志》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
源出其流,流必有源。一位文化学者说道:“如果问沙溪水为何如此清澈,那是因为有了闽江源头。”
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也是八闽大地的根脉。早在年和年,福建省闽江流域规划开发管理办公室就组织闽江江源考察队,两次对闽江江源进行考察,最终确认建宁县均口镇台田溪为闽江正源,并在源头处的峭壁镌刻“闽江源”三字摩崖石刻。
闽江源流有水可观,闽江源成了三明对外的一张名片。
下动车走出三明南站,就可进入“源头活水”的景点。这一景点取自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诗意。市城乡规划局文化工作组工作人员讲述道:“在这里将有一块照壁,一面介绍闽江源文化内容,另一面雕刻闽江源景观图案。”
闽学源流
闽学源流,有脉可寻。
一位文化学者讲道:“如果要问朱子理学为何如此博大精深,那是因为有了孔子儒学的理论源泉。”
人们走进动车南站文化广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闽学传承的清晰脉络。
这里将有一块照壁,上刻儒学文化内容,介绍儒学创始人孔子简况;另一面介绍理学相关文化内容,雕刻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像。
这里还有石鼓、龙柱、立亭等景观相映衬。“活水亭”,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闽学的源流,还将立有孔子铜雕。
当年流传四海的故事,今日依然在目。年初冬,杨时念及夫人余氏分娩在即,向老师辞行回乡,程颢等送杨时到书院门口。杨时转身,向程颢深鞠三躬后,神色肃然地说道:“先生教诲之恩,弟子铭记在心,日后定当竭力为道”,而后与同窗学友一一道别。程颢望着远去的杨时,感慨地对身边的弟子说:“吾道南矣。”
杨时回家后,在喜迎长子出生的同时,一边温习思考从程颢处学来的学问,一边在家乡一带讲学传道,将洛学的学术精要传播到福建,开启了洛学南传的进程。
公元年,杨时又与同乡学友游酢以师礼见程颐于河南洛阳。当日,天气骤冷,大雪纷飞。杨时与游酢到来时,程颐老师正于院内静心,杨、游两人恭敬等候。过了许久,天已近晚,程颐才发觉他们,那时地下积雪已有一尺多厚。这就是名传四海的“程门立雪”尊师典故。
杨时从中原回到福建家乡后,不负众望,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并以此结合自己的思想,推进了洛学闽化的进程,最终由三传弟子朱熹集大成成就了闽学。闽学也成了理学中的“濂、洛、关、闽”四大学派之一。
自此,“吾道南矣”,成为闽学传播的经典词句。
在动车南站的闽学文化景观中,将雕刻有三幅展示“吾道南矣”的过程。第一幅杨时向程颢深鞠躬画,第二幅杨时离去,程颢和弟子们看着杨时的背影画,第三幅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人,面对程颢、程颐二人,挥手致意。
“源”远流长
三明是闽学发源地和传播中心。我们穿越在三明的山水之间,走进闽学源,将深刻地感受闽学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她的深刻影响。
正是有了这源远流长的文脉,近代三明成了闽师之源。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所题写“闽师之源”,记载了全闽师范——福建师范——永安师范——三明师范,到如今三明学院的教育文脉,也印证了三明从闽学源到闽师源的一脉相承。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动车南站的文化广场,也少不了三明“闽人源”的文化名片。
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空旷的平地之间,耸立着一座桃形山,人称万寿岩。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物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大量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制工具及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工石铺地面,使得万寿岩身价倍增。
万寿岩翻开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洞穴考古的新篇章,如今它已经成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三明动车南站的文化广场将成为展现这张文化名片的亮丽窗口。
山清水秀,三明在每个新的时代,都不乏群英荟萃。宋以后的中原客家南迁,使三明宁化县成为客家祖地。20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各地支援三明的建设者,更是一次人口大聚集。走进新时代,三明人正秉承古远的文化传统,追寻更加美好的生活向往。(记者苏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