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市实施六大行动推进乡村振兴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2月16日报道三明,万山碧透、流水澄澈,四季绿意涌动。在这块以山水为底的“画布”上,如何绘就乡村振兴动人画卷?

近年来,三明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始终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去年来,三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牢记新嘱托、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活动,印发《三明市实施“六大行动”推进乡村振兴再出发行动方案》,高位推进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

乡野绘新景曹建平/摄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旅游人气聚集,群众面貌精神振奋、笑声朗朗……广袤沃野绘新景,为建设“一区六城”,奋力谱写三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增添了生动的注脚!

“内外”兼修乡村更宜居

“走,到小蕉看水杉去!”最近,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迎来了一拨拨游客,宁静的小村庄一次次沸腾起来。

这么冷的天,小蕉村为什么能“火”?

镜湖波光潋滟,水杉灿若云霞,石板村道古朴洁净,观光步道曲径通幽……当你走进小蕉村,眼前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以其独有的魅力告诉你,“因为这里风光如画!”

“小蕉村的美来之不易。”村支书叶瑞芳说,过去,这里村居破旧,道路泥泞,生活极不便利。年以来,三明市华城休闲有限公司与小蕉村合作开发,有机整合原生态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才勾勒出了如今宜居、宜游的魅力小蕉。

小蕉村黄舒祥/摄

美丽乡村建设要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以青山绿水为底色,三明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建设理念,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样板。目前,全市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已完成投资15.44亿元,闽赣交界村村容村貌首期整治工作圆满收官。

按照“串点连线成片”工作思路,三明健全完善县级领导挂包推进机制,整体推进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建设,叠加各项资金政策,先期重点打造12条示范线,有效带动了沿线村庄连片发展。同时,加快推进省级“百镇千村”示范工程,谋划年度重点项目个,全面建立项目推进“两单一表”,扎实推进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目前,全市累计完成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年度投资5.21亿元,完成率达.44%,一个个美丽乡村呼之欲出。

针对“有新房没新村”问题,三明建立健全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坚持规划设计“一张图”、布局“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监管“一条龙”,年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个,农村住宅风貌得以有效改善。其中,“房长制”做法得到省上认可。

建设美丽乡村,既要“面子”更要“里子”。

俞邦村图源:三明日报

去年3月“走红”以来,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已然成为大家眼中的“明星村”。事实上,除了多彩的田园风光与美味的特色小吃,文明乡风也成了俞邦村的亮点,筑牢了乡村振兴底色。

刚上任不久的村支书张昌松介绍,俞邦村不仅建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镇耕读学堂,还成立了党员先锋队、村民理事会,并深入发掘南宋户部尚书俞肇崇文尚德、清正廉明的良好家风,让乡风文明在村里可“触”可“感”,入脑入心。

“乡风文明,是我选择返乡创业动力之一。”几年前,村民曹承淦在俞邦村搞起了生态旅游,如今事业越做越红火。

游客在俞邦村游玩周志鸿/摄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之“魂”。目前,三明已推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个、实践所个、实践站个,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累计惠及群众10余万人次。

结合乡村发展实际,三明不断拓展乡风宣传渠道,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建设“百姓说理之家”,加大“风水林”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殡葬改革,持续唱响移风易俗,振兴文明乡村。

将乐龙栖山冬日美如画通讯员丁丽萍/摄

聚智引才产业迸活力

产业发展有朝气,乡村振兴有底气。

曾经,栽培技术停滞不前、生产规模小而散,一度成为尤溪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瓶颈。年,福建祥云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尤溪洋中,为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活力。

眼下,祥云生物科技已建成日产银耳鲜品48万吨的两条全自动银耳瓶栽生产线,拥有8项发明专利、近30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瓶栽银耳工厂化技术是全国首创,科研硕果累累。

“公司银耳年产量占全国银耳年产量的10%左右!”12月30日,祥云生物科技创始人之一陈祥珍说,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公司员工80%来自当地,许多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

将乐常口村脐橙基地丰收通讯员丁丽萍/摄

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三明持续抓好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和现代烟草5大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宁化河龙贡米、明溪中药材和建宁莲子等“一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亿元。

靶向发力,红土地“长”出新动能。今年来,三明大力开展特色现代农业“大招商招好商”行动,积极对接中粮集团、中林集团等行业龙头,累计引进现代农业招商项目92个,总投资.6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7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目前,已动工项目35个,累计完成投资21.18亿元。

特色产业结硕果: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中央财政补助万元;沙县区夏茂镇(沙县小吃)、大田县桃源镇(蔬菜)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泰宁县朱口镇纳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名单,获中央财政补助万元;全市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51个,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42个……

沙县小吃“四大金刚”赵化拍/摄

打好“人才牌”,赋能产业兴。

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和旅游、沙县小吃、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三明制定出台《三明市特色产业人才认定标准(年,暂行)》,持续开展农业农村领域人才认定工作,累计认定农业农村领域人才人,进一步充实了农业产业人才队伍。

引才、育才“同频共振”。通过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支持返乡人员就业创新创业,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乡村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三明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年,三明名个人、组团队和5家法人被认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81名个人被认定为市级科技特派员,名个人被认定为县级科技特派员;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笔.5万元,发展市级“新农人”会员名。

为民惠民百姓俱欢颜

日子过得好不好?百姓脸上的笑容就是答案。

李绍兵今年52岁,清流县长校镇长校村村民,膝下2个孩子。此前,他和妻子都在宁化县长宁纺织厂工作,生活条件尚可。

年,患有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小儿子突然病重,夫妻俩只好辞去工作,辗转外地四处求医。没了收入来源,医药费高昂,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艰难。就在他愁眉不展之际,年6月左右,长效镇干部突然造访李绍兵家,伸出了帮扶之手。

原来,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三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人口的监测力度。年,三明通过干部走访、相关部门预警等渠道,新认定监测对象9户31人,李绍兵就是其中一户。

“有了政府的帮扶,我们渡过了生活难关。”李绍兵感激地说,如今,他不仅拿到了民政补贴余元、果山种植补贴多元,村里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每月元。

脱贫攻坚胜利后不能掉头就走,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明市宁化县中沙乡脱贫户丰收的稻田。图源:三明农业农村局

秉承为民初心,三明坚持现有帮扶政策和体制机制总体稳定,持续完善农村相对贫困家庭“两类困难家庭认定、三步识别程序、九种帮扶措施”的“”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推动脱贫村自我造血能力稳步提高,不断改善提升村民生产生活水平。

目前,全市名脱贫户获雨露计划补助支持,小额信贷新增贷款.万元,存量户.万元;年,全市识别相对贫困家庭户人,已实现脱困户人,剩余对象力争于年陆续实现脱困。

建好基层党支部,乡村振兴快一步。

为选优配强队伍,推进村级换届工作,近年来,三明逐村制定人事安排方案,实行候选人县乡村三级联审机制,组建6个市级巡回督查组,全程加强督促指导。目前,全市个行政村“两委”换届工作全面完成,“一肩挑”比例达%。

强化组织筑堡垒,三明因地制宜探索“产业联盟”“区域联建”“村企联建”等“跨村联建”模式,成立个联村党组织,覆盖个村。同时,大力推行“人才回引”工程,建立在外优秀人才库,动员人才返乡服务,已摸排名在外优秀人才有意返乡任职。抱团发展、借智借力,盘活了乡村振兴“一盘棋”。

夜访民情,“话”解民忧。眼下,三明全面推广“居民夜谈会”制度,依托凉亭、广场、庭院等场所,定期组织党员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累计开展夜谈活动多场,下沉干部3.1万多人次,为密切干群关系架设起了一座“连心桥”。

在三明,即便到了冬季,千里沃野依旧生机勃勃。在希望的田野上,全市上下正凝心聚力勾勒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

(三明日报记者卢素平福建日报记者徐文锦通讯员刘涵刘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