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撤县设区的株洲渌口古时多繁华你绝对想

年,渌口镇。渌江吊脚楼。文、图/潇湘晨报陈先枢近日,株洲县撤销改为株洲渌口区,得到国务院批复。渌口一直是繁华之地。渌口位于湘江东岸,南濒渌水。渌口以地处渌水汇注湘江水口得名,由于旧时地处水陆交通要道节点,商旅云集,其繁华程度胜于今株洲市之地的老城。街区在湘江与渌水间的三角地带,自西北向西南延伸,形如犁头。东汉时渌口称漉浦,属醴陵县。建武元年(25年),析临湘县(今长沙县)东南境置醴陵县,县以乡名,属长沙郡。三国时属东吴建宁县地。北魏时,渌口仍称漉浦。小水汇入江海之处谓之浦。但渌水为湘江一级支流,不能称之为“小水”,故《梁书》将漉浦改称渌口。隋开皇九年(年),省建宁县入湘潭县,渌口随之划属湘潭。唐天宝八年(年),复置湘潭县,原建宁县域并入湘潭县,其中渌口划属醴陵县,属潭州,长沙为其州治。自此以后,渌口属醴陵县,称渌口市。《新唐书·地理志》载,潭州有渌口戍。约在唐大历四年(年)二月,诗人杜甫从槠州(今株洲)凿石浦出发,船过渌口,写有《过津口》诗。诗云:南岳自兹近,湘流东逝深。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瓮馀不尽酒,膝有无声琴。圣贤两寂寞,眇眇独开襟。据考,津口即渌口。津口,渡口之谓。渌口称津口,说明其时渌口码头人货之繁。《明史·地理志》载,醴陵县在渌口设巡检司。明崇祯《长沙府志》称渌口市“居民颇多”。到清代,渌口成为醴陵县农村最大集市、集镇。新中国成立后,渌口镇仍属醴陵县。直到l年元月,划归株洲市郊区管辖。年4月,置株洲县,县治驻渌口镇。渌口镇伏波岭壁立江岸。伏波岭上有伏波庙,濒渌水北岸。昔谓伏波岭为渌口最高处。有石崖壁立江岸,锁钥水中,名小石沩,下有潭,深绿如墨。东汉建武年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时,曾屯兵于此,后人遂以伏波名山。自唐代邑人在伏波岭上修庙,后屡有兴废。l年按原貌在原地重建,庙宇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红墙青瓦,画阁雕栏。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后厅,前殿面阔三间。渌,清澈的水。唐李白《长相思》:“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渌口之名源于渌水。渌水又称渌江,为湘江的一级支流,源头有北、南两源。北源又称南川河,发源于江西万载金钟湖,至改江入浏阳境,经槐花?F、清江口至沙溪,又经牧马?F、山枣潭、太平桥至澄潭江,又经大车湾、吴田市、花江、谢家洲至金刚头,又经练江潭、浒潭至江口,又西南入醴陵。南川河在浏阳境内长61.4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流经10个乡镇。南川河入醴陵境后,从北至南流经南桥、富里、白兔潭、浦口、王坊、王仙等镇,在渌石与渌水汇合。南源又称萍水,发源于江西萍乡杨歧山千拉岭南麓,从大坪山入醴陵境,亦在渌石与渌水汇合。渌水从东至西横贯整个醴陵境,从漂沙井入株洲境,经渌口入湘江。全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