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佳农民”是广大农民中的优秀代表。他们一致认为:获得资助不仅是荣誉,也是责任。要把责任转化成动力,更好地帮助家乡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增收致富。
丁绍文:每百粒水稻种子中
就有一粒文军制种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丁绍文在田间测产。资料图
在中国的制种界,有“北张掖,南建宁”之称。位于福建省西北隅的建宁县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宁水稻种子”更是全国水稻类种子中唯一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当地有这样一句话:“全国粒杂交水稻种子有10粒出自建宁,10粒建宁杂交水稻种子有一粒出自文军。”在这个水稻制种的“天堂”,有一个人领跑建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他就是建宁县文军种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绍文。
出生于建宁县半元村的丁绍文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20世纪80年代从部队退伍后回乡务农。“我从年开始担任半元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全村人家家种植水稻,亩收入仅仅三四百元。年,村里用亩地尝试杂交水稻制种,当年的亩收入就达到六七百元,整整翻了一番。”丁绍文介绍,尝到甜头的半元村,从此走上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之路。
作为村支书,又是半元村杂交水稻制种的引路人,丁绍文敢为人先,凭着良好的个人信誉和过硬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很快就与中种集团、北京金色农华和隆平种业3家种业公司开展合作,成为建宁首个制种经纪人。想当好致富带头人的丁绍文在年创办了建宁县文军种子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与中种集团等10余家种业公司携手合作,采取“公司+基地+社员+农户”的模式,在周边县、乡(镇)建立多个种子生产基地,组织农户从事杂交水稻制种生产。
“由于制种风险大,所以合作社采取订单制种方式,使制种面积逐年扩大。年合作社订单面积2.1万亩,生产优质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总产值突破万元,一季制种亩产值元,亩纯收入3元。”丁绍文说,合作社辐射带动余户参与杂交水稻制种,社员及所带动农户的年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比当地其他农户年均纯收入高出二三成。
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成就了丁绍文,他先后获得“福建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等称号。
为了做大做强制种产业,丁绍文建仓库、冷库,添购种子精选机、种子烘干机等设施设备;在制种全域范围内推广应用杂交水稻制种授粉后割除父本技术;首创改造密集式烤房烘干种子,解决“晒干难”问题;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推广应用……
在丁绍文看来,合作社能发展到今天,信守的是“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理念。20多年来,丁绍文信守合同,依照合约收购,没有发生一起纠纷事件,在制种产业树立了良好形象。
从年以来,丁绍文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扶贫开发重要部署,把心思放在帮扶贫困户身上。“这几年帮扶了多户贫困户,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制种提供母本,收购价每公斤另增加0.8元。去年以来实行了种业‘村企合作整村推进’发展模式,科学推进生产标准化、规模化、效益化。”丁绍文说。
“中国稻种基地”是建宁的发展目标,被当地农民称为“咱农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的丁绍文信心满满。他将继续扎根在这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将合作社提升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毛文娅:回到黔西南大山里奋斗的女羊倌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毛文娅的黑山羊加工产品进入超市。资料图
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磨舍村是一个贫困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石漠化高达70%。“小时候我家都吃不饱穿不暖,一家7口人一年要交0多斤公益粮,常年吃玉米饭。过年的时候放些稻谷,预示着来年有个好彩头。”获得“黔西南州养殖大户”“贵州省优秀创业女性”“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致富能手典型”等称号的毛文娅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感慨不已。
今年44岁的毛文娅出生在黔西南的大山中,当过老师,在国企上过班,下岗后自主创业。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她在年回到了磨舍村。“那年我回到老家,看到村里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地都荒废了,感到很可惜。”看到自己家10余亩田地荒废着,毛文娅和朋友流转了包括自己家地在内的亩土地种植桂花树和紫荆花树。
树种上了,杂草长起来了,林下除草的问题也来了。“那时候看到杂草头疼呀,雇人除草一年就花了十几万元。”这时候,毛文娅萌发出一个想法:能不能把树下的草利用起来发展养殖业?
兴义市是“中国羊肉粉之乡”,这里的人爱通过吃羊肉祛湿,但羊肉好吃羊难养,限于地理条件和养殖技术等多种原因,兴义始终没有一个上规模的黑山羊养殖基地。养殖风险太大,家里人、亲朋好友不支持,合伙人退出,可倔强的毛文娅没有退缩。
年,毛文娅创办了兴义市众犇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黑山羊养殖的历程。从亲自到云南建水县引进50头优质种母羊开始,毛文娅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带着工人种草、割草、喂羊,从见针就怕到学会给羊看病打针、防疫驱虫、接生以及掌握养殖的所有环节,并且独创了一套特殊的繁殖方法和养殖方法,使本地黑山羊的双羔率从原来的50%提高到85%,双羔存活率达到95%,肉羊屠宰净肉率从原来的30.5%提高到51.5%。凭借优秀的羊肉品质,毛文娅养殖的黑山羊还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的“三品一标”认证。
“养殖黑山羊的过程中,冬季草料缺乏是个问题。我就发动村里人种植青贮玉米,收购当地农户的作物秸秆、干草等原材料,制成饲料饲养牲畜,解决冬季草料缺乏的问题。”毛文娅介绍,养殖场每年收购带包玉米达二三千吨,带动当地农民种植青贮玉米1多亩,每亩收入从原来的元增加到现在的元,仅此一项,就使得周边多农户亩产值提高了近两倍。此外,每年农忙时节,公司雇佣的临时劳动力达到人次,其中女工就有0人次,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年,作为创业能人,毛文娅怀揣着政府和村民的信任,当选为乌沙镇磨舍村村委会副主任,沉甸甸的责任压在她的肩头。她请来专家对喀斯特地貌地区草地畜牧业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带领老百姓用发酵的农家肥和羊粪来改良土壤;提出磨舍村农业产业规划,将其打造成绿色食品之村,宣传生态种养的观念和技术……毛文娅为磨舍村及周边村寨绘就了打造兴义规模化、高效化、产业化山羊养殖基地的蓝图。在磨舍村一个又一个被牧草和鲜花装扮的山头,在磨舍村越走越敞亮的脱贫奔小康道路上,毛文娅真正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的一次飞跃。
张佃壮:凝心聚力振兴乡村的好支书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琭璐
▲张佃壮在田里察看番茄栽培。资料图
张佃壮,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汉子,别看他长得黝黑、朴实,可是在山东省曲阜新区息陬乡北元疃村村民眼里,他不仅是一位思想“超前”、爱“折腾”、能赚“大钱”的创新型农民,更是一位不辞辛劳、真心实意带领大家致富、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好支部书记。
他的梦想朴实而厚重,那就是带领全村人走出一条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壮大集体经济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的强村富民之路。北元疃村东邻曲阜大沂河,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得益于优良的土壤条件和灌溉条件,当地土豆品质好、味道鲜。虽然土豆销售市场大,但是村民长期以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经营,造成土豆总体产量不高,特别是质量参差不齐,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零散乱”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创新能力不强,土地收益差,农民积极性不高。张佃壮率先在村里搞了亩地用于示范土豆规模种植。规模种植后,通过机耕、机播、机收,不仅降低成本,而且在大大提高土豆产量的同时,也保证了土豆质量。在他的带领下,北元疃村的规模种植步入了快车道,成为曲阜市规模种植业的明星村。
原先的北元疃村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村内房屋规划杂乱无章、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刚上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佃壮,面对这样的一个“烂摊子”,苦思冥想“破题之路”,最终他决定先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村庄改造工程着手。
村庄规划调整改造涉及每一户的利益,为了尽快推进,他以身作则,先从自己入手。有位村民家前面的一户在建设时,由于布局原因直接影响了后面房子的采光度,她坚决不同意在这里建房子。眼看着新村建设受阻,张佃壮拿自己的宅基地跟她换了位置,果断把采光不好、别人不愿意要的宅基地换了过来。家人不理解他,都说:“你把好的都给人家了,”可张佃壮却不以为然:“为了村庄建设,我当书记就应该抢着吃亏。”
在他和村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北元疃村户全部和谐整体拆迁,在原址重新科学规划建起新村,实现了“户户通”“路路亮”。
“我当农民始终一身正气,当村干部还要能吃亏吃气”,这已经成为张佃壮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有人劝他:“别干了,再干下去人都得罪光了。”他却说:“只要干部带头吃亏,老百姓就服你。”实践验证了他的所言,他的一身正气,换来了全村老百姓的服气。在张佃壮看来,村庄“有样子”还远远不够,“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一个村庄的精神面貌要靠村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来体现,张佃壮深刻明白这个道理。
年,北元疃村被纳入曲阜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村建设范围,村里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了8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起了乡村民俗记忆馆。孔子学堂、乡村图书馆、壹知书屋逐渐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第二课堂”。
发展规模养殖为村民添福气,做人一身正气赢得村民服气,深抓文明创建凝聚村民心气。在张佃壮看来,他身上最闪亮的光环就是农民,最感到骄傲的是成为一名奋斗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农民。对此,他不仅倍感自豪,更是信心满满。
张芳:擦亮“黑龙江农业名片”的青年农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张芳(右三)在检查有机稻花香大米的成熟度和自然晾晒情况。资料图
从80万元注册公司到如今固定资产3亿多元,从单一粮食贸易到销售多种黑龙江特色农产品……11年的时间,出生于黑龙江省方正县普通农民家庭的张芳,用自己的双手开创了一个“和粮”时代。她创立的黑龙江省和粮农业有限公司在黑龙江省品牌大会中,经公众投票荣获了“黑龙江农业名片”的荣誉。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从小就受到从事粮食贸易的父母的熏陶,张芳的成长经历伴随着很深的农业情怀,这也是她最终选择农业的初衷。11年来,和粮集团从粮食贸易发展为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增长倍。
在公司的起步阶段,张芳有着这样的经历:顶着严寒凌晨随车收购粮食,独自一人背井离乡到南方各大粮食集散市场寻找客户;经历过“三九”天货车高速公路抛锚数小时,手脚冻出了冻疮;也经历过南方粮食贸易市场粮贩无理讹诈,被困他乡……
在坚守中,张芳和她的和粮集团一步一步成长。和粮的发展理念是打造食品安全的垂直平台,做食品供应链的安全服务商。张芳认为:产品的品质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让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满意,和粮集团的稻米种植都是采用人工插秧、人工除草。同时,建立一物一码农产品绿色安全追溯系统,每个产品都有唯一可溯源的识别码,每个商品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ID”,力求做到一种一苗守品质,一物一码保安全。
公司先后设立有机种植基地0多亩,有机认证产品22个;绿色种植基地6.7万亩,绿色食品认证24个,通过了ISO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2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同时引入欧盟、USDA、俄罗斯等国际有机认证,扩大境外高端市场的销售竞争力。
做企业要创新,要专注,这是张芳一直秉承的发展思维。在包装上,线上线下的产品区分开来,线下的产品包装简约、时尚,线上的产品包装图案可爱、颜色鲜亮。公司的线上产品经过了四代更新,第一代产品是普通大包装,第二代产品是精品小包装,第三代产品是膳食配比的混合装,第四代产品是研磨成粉的即食代餐粉。
张芳说,“包装只是吸引人们的眼球,是外表,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升级和开发,是里子。经过深度开发,挖掘产品的高附加值,一吨大米可以增值到两三万元,杂粮甚至增值到十几万元。”
线下销售依托覆盖全国的多家和粮好客旗舰店,线上销售与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多家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将粮食放到网上去卖。从年开始,公司与贫困村合作,把贫困村的优质农产品通过公司销售渠道卖出去,每个产品的包装上都写着一句话: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张芳有这样一个目标,让黑龙江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去。现在,大米、杂粮、蜂蜜、山珍等两三百种优质农产品通过公司的销售渠道走向全国。让每家老百姓的餐桌上都有安全放心的食品是和粮集团的愿景,如今正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张新生: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带头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琭璐
▲张新生在查看小麦品种试验示范的对比情况。资料图
他远赴海南,潜心学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二十余年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农业生产管理经验。为了改变家乡面貌,他回乡创业,带动乡亲致富,致力脱贫攻坚、精准帮扶。这就是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金塔红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一名新时代优秀农民的代表——张新生。
年出生于潢川县付店镇新春村的张新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生活,年仅18岁的他外出打工,在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基地给农业专家当学徒,挑了3年农家肥,打了3年植保药,几乎干过所有的农活。在海南打工的20多年时间,他不仅学会了诸多种养殖技术,还掌握了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从一个懵懂无知的青年,蜕变为一名具有先进知识水平的新型农民,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种养殖“专家”。
让张新生痛心的是,家乡还是坚守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儿童,“空心村”比比皆是,大量肥沃的土地被闲置、撂荒。
即使多年在外,故乡一直都是张新生魂牵梦绕的家园。日夜思念着贫穷的家乡,张新生想用自己学到的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彻底改变家乡的面貌。年,张新生放弃在海南优厚的待遇,返乡创业成立了潢川县金塔红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
10余年转瞬即逝,张新生的合作社得到了长足发展:从成立之初流转土地亩发展到亩;各类农机设备从最初的10余台发展到60余台(套);员工从当初的20余人发展到今天的50多人。合作社紧紧围绕“依靠科技、做强、做精,打造高效的生态农业”的经营理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滚动中发展,在探索中壮大。截至年底,合作社经营收入突破万元,带动户农民增收,吸纳余名贫困人口就近务工。
合作社自创立之初,即高度重视科技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科技推广助推生产发展,使物理防治病虫害、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秸秆反应堆肥技术得到普及利用,受益农民余人,涌现出科技带头人20多人。
张新生根据合作社帮扶的98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采取“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思路,开展产业帮扶:对没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户,招收其进合作社打工,每年收入不低于1万元;对有创业能力的贫困户,进行蔬菜大棚租赁,帮助贫困户种植反季节蔬菜;对有养殖经验的贫困户,购买种牛、种羊让其养殖。合作社对贫困农户采取统一供种供苗、统一提供农机具、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服务模式,资金由合作社统一垫付,待蔬菜销售后统一结算,减轻了贫困户的种植风险。
年年初,张新生又流转亩荒地建设一个集林果生产、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科普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园区建成后,将大幅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和提高农民收入,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作出新的贡献。
这就是张新生,一个会管理、懂技术、爱学习、有经验的优秀农民,一个在产业发展、精准帮扶、促民致富等方面取得成绩的先进代表。
李华靓:写好水稻飘香大文章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李华靓(左)向客户介绍马场村特色产品。资料图
年10月18日,当李华靓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时,谁也不会想到,当初因父亲生病而辍学外出打工,尝尽生活辛酸苦辣滋味的他会有今天的成就,获得“吉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吉林省杰出青年农民”“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诸多荣誉。
说起那些年打工的经历,李华靓懂得了一个道理:没有知识、没有眼界肯定干不成事儿。7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鼓励扶持下,李华靓考入了吉林省农业科技学院,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
怀着感恩之心的李华靓回到了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奢岭街道马场村,这个有着悠久水稻种植历史、90%村民靠水稻收入维持生计的家乡。他带领村民创办了晟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创办农机作业队,成立了晟华农资经销超市,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化作业服务、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种植水稻,带领村民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使得水稻种植户平均每户增收达0元。
年,实干、敦厚的李华靓当选为马场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看来,带领父老乡亲致富的担子更重了。年,在李华靓的带领下发起了“万亩鸭田生态水稻定制体验农场”项目,吸收了国内先进的土地定制营销理念,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实现了生态化农业生产。李华靓引进先进的水稻加工设备,实现了水稻加工—包装流水线作业。在进行生态水稻生产的同时,还打造出含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绿色水稻品牌,生态有机鸭田米、生态龙虾米等优质大米每斤价格达30元。
在传统营销方式的基础上,李华靓尝试融入互联网营销思维,开创电子商务销售模式,拓展水稻的销售渠道,成立了晟华农村电商创业园。创业园采取“村村联动、村企联动”模式,核心功能是根据各行政村的自然情况和资源条件,按照市场规律对村屯产业体系进行科学优化、精准定位、合理布局,通过项目化运作和公司化经营,形成产业体系化、链条多元化,产品规模化、形式多样化,一二三产业联动,农工商贸统筹协调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成立吉林省晟华农村电商创业园的基础上,李华靓投资筹建了吉林省农商网,以“农业产业聚集、农特产品聚拢、农民创业聚合”为电商创业服务根本。目前,晟华农村电商创业园已有入驻企业20多家,在创业园的统一管理和吉林省农商网的服务下,每家企业年增收3万-5万元。李华靓利用“吉林省农商网”,以“电商+村+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全区各个乡镇街道建立网商管理人员,构建形成双阳区的“村村联动,村企联动,商户联动,线上线下齐动”的乡、村、屯三级农村网商新格局。
近几年来,李华靓整合合作社、创业园、农村电商公司等资源,组建了长春晟华集团。集团成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建立稻香园万亩水稻基地。基地围绕着水稻产业做文章,是集民宿、体验、研学、旅游、婚礼、定制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基地,延伸水稻产业链,提高水稻的服务价值,使得三产融合更紧密。
9年之前,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为万元左右,如今已达到2万元,村民对水稻产业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依马穆江:让家乡资源成为乡亲脱贫本钱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依马穆江在介绍电商扶贫成果。
“我7岁时父母过世,在贫穷环境中成长,因生活所迫只好去外地打工生活。在打工过程中我发现了家乡在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包装方面的不足,年7月,我联合家乡的11个农民,投资.2万元建起了合作社。”新疆喀什市阿瓦提“桃子之乡”农副产品保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依马穆江·台外库力说。
喀什市阿瓦提乡是有名的果品之乡。依马穆江希望通过合作社的带动,把家乡的水果卖出好价钱,让家门口的资源成为乡亲们脱贫的本钱。年9月,合作社成功注册了“绿色家乡”商标。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合作社建成了能容纳0吨以上农副产品的冷库和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加工车间。“通过冷藏保鲜,我们帮助农户把桃子、杏、苹果等水果销往全国各地,比原先只在家门口销售鲜果增收很多。”站在冷库旁,依马穆江介绍说,我们为贫困户保鲜其农副产品只收取一点成本费,合作社还增加了本乡农民的就业岗位,拓宽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渠道。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坚持“六个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收购、统一储藏、统一价格、统一运输、统一销售,积极引导社员走标准化生产、商品化销售的产业化之路。据依马穆江介绍,年合作社实现生产、加工、经营收入达.5万元,比上年增长18.4%。
“E步E精彩,农商助脱贫。”在合作社农产品展示大厅的门口还挂着一块醒目的绿色牌子——“阿瓦提乡农村电商服务点”。合作社依托喀什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项目,积极发展线上销售渠道。“我们的新鲜水果在喀什市可以实现24小时之内配送。”依马穆江说。通过一台电脑和一部手机,合作社不仅把全乡的水果以最快的速度销往全国,去年还将吨农副产品销往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
如今,合作社已发展社员户,辐射周边2个乡20个村。年11月获评为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这几天大家正忙着收核桃,你看这树上的土桃也特别好吃,今年的石榴长得也好。我们的水果保留了原生态的外形,看上去不那么耀眼,但果实甜蜜幽香。”说起家乡的特产,依马穆江如数家珍,眼神中满溢着对这片乡土的挚爱浓情。
挖掘本地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是他返乡创业的一大心愿。“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会有效利用现有保鲜库,增加各类林果产品的保鲜期,实现错峰反季节销售,延长销售周期,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计划到年持续投入万建立红枣加工厂,扩大合作社经营范围,社员从人增加到人,努力增加给社员的分红。”依马穆江对下一步的发展有着明确的目标。
洪蕴来:诚实守信服务乡邻的贴心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梦帆
▲洪蕴来与自己的品牌大米。
“干农业的人不能太计较得失,完成自己生产任务后自然会获得报酬,不能太算计挣不挣钱。”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街道办事处房身村农民洪蕴来告诉记者。从5年开始,他先开办稻米加工厂,随后利用自己积累的水稻种植技术,带领乡亲们开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及稻蟹、稻虾共养,探索农民致富增收的好方法。
年轻的时候,洪蕴来也想出去闯一闯。看到别人干运输挣钱,自己由于资金不足就只能放弃。回到家乡,他就想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事儿。石佛寺地区一直以种植水稻为生,种水稻的收入比较低。5年,27岁的洪蕴来看到别的水稻加工厂发展不错,便凑钱购置了加工设备,创办了七星米业。要磨好米就要有好稻子,当时他就定下一个原则:只做良心买卖,只收购当地农民水稻。“我只收当地四个乡镇的粮食,我了解他们,他们也不会骗我。我不收粮贩子的粮,虽然价格便宜,但品质无法保证,很可能掺杂陈粮。”洪蕴来解释说。
即使秋天水稻市场销售价格下降,他也不与本地农民讨价还价,仍然按照春天签下的收购价格收购。很快,七星米业就赢得了农民的信任。一到秋收时节,他这里的价格便成了老百姓卖水稻的标杆,大家都愿意优先卖给他。“我不在乎斤斤两两,不压价,我知道种地有多辛苦,能多给就尽量多给稻农。”但是他打开市场却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洪蕴来告诉记者,自己曾开着三轮车卖粮,但是粮店、超市并不认可,他就决定让店铺先销售再结账。洪蕴来相信,好东西不愁卖,挣钱也不能着急。良心赢得了信誉,诚信赢得了市场。近年来,七星米业的大米产量、质量和销售量都在上升,在辽沈地区的市场销售排名中位居前列。
当年,加工厂只收大米,同时小面积种植水稻,但到了年,洪蕴来逐渐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并探索稻蟹共养模式,年这种模式已达到0余亩。说起这背后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及“盐粳48号”,该品种虽然产量低,但口感好,市场价格高,洪蕴来想要扩大种植面积,又担心老百姓给水稻打药,种不好这个品种。“如果自己包地种质量就有了保证。我在学习了盘锦稻田养蟹的经验后,免费为种植户提供蟹苗,有了蟹苗他们就不敢打药了。水稻丰收后有一笔收入,螃蟹又可为每亩稻田增收元,我还得到了好稻。”洪蕴来觉得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推广。去年,他又开始在兴隆台锡伯族镇尝试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0余亩。“养殖小龙虾的利润也可观,比螃蟹收益还要高,每亩小龙虾最少可增收0多元。”
挣到钱后,他总是想着怎么服务百姓。年,他出资60万元,在自己的老家新置了5个绿色蔬菜大棚,无偿交由村民种植,希望带动全村乡亲种植大棚蔬菜。年,他又投资数百万元建造了储量上万吨的储粮库,为村民储存稻米。他不但不收村民的储存费用,还按一斤粮每月一分钱付给村民利息,村民给它取名叫“水稻银行”。如果村民想把储粮卖给其他人,他也不收村民一分钱的储存费。
“地增值,水稻增值,大米增值,老百姓才有钱挣,才能把事干成,形成良性循环。”洪蕴来希望,将来他新建的厂区,可以集观光和稻米深加工于一体,做一些稻米油以及稻米类的小食品,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胡运海:一片叶子托起致富的希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梦帆
▲胡运海在察看茶园。
8月末,四川省万源市旧院区白羊乡三清庙村的茶园里,一排排茶树昂首挺胸占据着整个山坡。万源市白羊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运海正忙着建设游客接待中心。
胡运海的老家是革命老区川东北的国家级贫困县,那里距离万源城区近百里,是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家乡早有种植茶叶的传统,万源又是中国三大富硒区之一,却未形成产业,百姓种植茶叶积极性不高。“小时候就很喜欢看茶农干活,我还偷偷去学过。万万没想到,这居然成了我的事业。”年出生的胡运海告诉记者,他年轻时也曾外出打工,没干多久便决定返乡创业做农民。
7年,胡运海组建服务队、农技传播队,承包了多亩荒山,带领多人种桃,可结果不理想。“农民出力我出苗,第二年,桃树长势不好,杂草却长得不错。”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调研,他又瞄准了富硒茶产业。“选择茶叶,不仅是因为喜欢,而且种茶比较稳定,受自然灾害影响小。”
但是把桃园变茶山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这成了胡运海创业初期最难忘的事情。“父母不支持,爱人不表态,村民不信任。当时多亩的荒山,对茶叶品种又不了解,再加上挖掘机、栽植、土地流转等费用,只有我一个人想办法,压力非常大。”但是胡运海相信,茶叶可以带领大家致富,这成了激励他前行的动力。年秋天,他白天带领村民开山修路、开荒种茶,晚上自学茶叶种植技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茶园基地建设上。经过多天的奋战,亩的桃园成功改造成了茶园。同年,他牵头成立了合作社。
基地的建设只是第一步。年,合作社牵头建成股份合作名优茶叶加工厂,依托加工厂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组建了蜀韵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引进标准化生产设备,统一制定富硒茶技术标准和生产工艺,茶产业向深加工、高品质转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我们的芽头明明很好,还是要听别人的。”胡运海认为,加工和市场决定茶农收益,采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茶农没有话语权。如今,通过加工厂做出好产品,每年春茶上市的时候都供不应求。为了严把质量关,茶园实行全程监控溯源和茶农黑名单退出机制,严格控制源头质量;为了提升茶农素质,他请来专家,为大家讲课培训……
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他依托公司和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增强茶农种茶信心;实行“六统一分”管理模式,免费发放茶苗、肥料,解决发展之困建立利益联结分配机制,稳定土地流转、务工工资、保底分红收入渠道,“以奖代补”将茶青价格每公斤提高5-10元,使茶农每年人均增收0余元。
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从不愿种茶到抢着种茶。全村共种植茶树2亩,乡里的11个村也全都种茶,还辐射到周边的石塘、旧院等乡镇。茶园也从零星区块到成片布局,形成了一条亩的绿色产业长廊,胡运海称之为“云海茶山”。万源市白羊生态茶园获得“四川十大最美茶乡”的美誉。年,白羊乡茶叶产值达到多万元,“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致富模式在全市推广。“我们的茶叶不仅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最近还和俄罗斯企业签了万元的订单。”胡运海坚信,任何一个产业只要认真去做,务实去干,终究会有出头之日。
赖园园:帮山区橘农搭上“电商快车”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高文
▲赖园园(右)在与电商团队成员讨论产品设计。
“这是我上中学时拍的,我们一家人凌晨两三点到县城去卖果子,那时我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以后一定要让家乡大山里的金桔走出大山,卖出好价钱。”赖园园手拿一张老照片,讲述自己梦想的由来,“我想,有一天我一定要帮乡亲们改变卖金桔的方式,把金桔卖好,做最好的品牌。”
今年32岁的赖园园生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大将镇富乐村。年从泰国留学回国后,曾在广西南宁市某现代物流企业做高管的她,主动放弃城市白领生活,带着学到的物流、销售等知识,怀揣着“金桔梦”回乡创业。
“留学和工作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经验,城市只是我回家乡的必经之路。”年,她辞职回家乡做起了电商。“那个时候我真的很难,一方面我要到处联系快递、联系物流,另一方面还要说服乡亲们把金桔以每斤四块钱放到网上来销售。那时候村里人问我爸,说我是不是搞上传销了。”赖园园忆起创业初期的艰难,“其实在年我就尝试着做电商销售金桔了,我在淘宝上开了个网店卖滑皮金桔,当年就卖了来件,销售额一万多块钱,每斤价格差不多七八块钱,而当时村民们还卖不到每斤两块钱。”
因为家乡在大山里,山路崎岖,赖园园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物流成本太高。为了选择合适的物流,她跑遍了广西的物流公司;为了找到适合的产品包装,她买来上百种包装进行比对。解决了物流问题,但是在年、年还停留在传统销售方式的金桔并没有多大起色。赖园园意识到,想要产品卖得好,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
年,赖园园组建了电商团队并创立了自己的电商品牌“桔乡里”,她结合“文化、环保、创新”等理念,打造出了以“桔乡里”为主题的金桔系列形象包装。此后,“桔乡里”销售量直线上升,年当年营业额达多万元。
“电商不仅解决了销售渠道,还提高了果子的质量。”赖园园笑着说,以前种金桔光讲究产量,质量参差不齐,如今电商销售都要求“精装”,村民们的种植技术越来越高。
“现在再也不用半夜出去卖金桔了。”村民杨付国说起了话。“以前金桔丰收了既喜又忧,担心销售不出去,价格也不一定如意,一车果子拉到市场,求人购买。现在不一样了,果还在树上,订单就纷纷飞来,根本不愁销路问题。”
赖园园从标准种植、电商销售、品牌创建三个环节着手,帮助山区橘农破解金桔销售难、增收难的问题。通过电商销售,让原本只卖每斤2元的金桔卖出了每斤20元的高价。年,以赖园园为负责人的融安县金色桔韵金桔专业合作社销售额近0万元,收购贫困户金桔达31万公斤。赖园园一举成为大山里家喻户晓的电商女能人,让山区桔农和贫困户搭上了“致富快车”,助推了金桔产业的不断壮大。年,赖园园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在赖园园的眼里,桔乡里只是起步而已,品牌文化建设、渠道、销量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今年我们新建的冷库、电商大数据中心、自动化分拣包装流水线都要投入使用,从现在的预订情况看,今年的销售收入将突破0万元。”赖园园充满信心地表示,在不久的将来要实现一个小目标——销售收入达到一个亿!
来源:农民日报
图片: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戴军高文李锐杨梦帆;资料图
监制:李国龙;编辑: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