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行迹禅尖隘

建宁县位于武夷山脉中段,“僻处闽西之偏陬,介万山中,疆连赣、旴,边陲之域”(民国版《建宁县志》),四周绵延群山,山地森林茂密,自古有近百个关隘,且多与江西交界,其中具名有四十余个。这些关隘是古代闽赣交往主要通道。禅尖隘,属狭窄险要山间隘口,是建宁众多隘口中一个,千百年来静静守在闽赣交界山林中,恬淡静默。

禅尖隘古道。

禅尖隘名字来源于山名。民国版《建宁县志·卷二·山川·山》记载:“从摇篮寨过百结山,突起一峰,曰大禅尖,峰秀拨如锥,其山顶有庵,曰禅顶。趋前为小禅尖,界二峰之间,为禅尖隘。隘岭有庵曰广福……其下之保,曰癸羊。”但在建宁百姓口中甚至除县志之外文字记载中,皆称“船顶隘”。“由于顶峰酷像船顶而得名”,但从闽赣交界方言差异分析,结合寺名推测,“船顶”应是“禅顶”口语音译,而禅尖隘应是因山而得名。

黄埠乡境内多黄土,故原名黄泥埔,自古以来有墟场、店铺,为闽赣两省边贸重镇。桂阳村即县志中记载的“癸羊”,亦称癸洋,是位于建宁县西部一个建制村,村西北与江西省广昌县交界,东北与江西南丰县毗邻。癸羊为宋元时期六保、明洪武年间八保之一,清代时辖36个村,民国31年为乡政府驻地,乃整个黄泥铺出入闽赣必经之路,当时就有重要地位。上有一条石铺老街,长约米、宽约5米,左右两侧是木质结构瓦房,二十多家米店、酒店、旅店、布店、药店、香烛铺等穿插其间。每逢墟日,老街上挤满了江西、福建两地商贩和赶集人。

自古出入桂阳有四条路线,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翻过船顶隘,出闽抵江西广昌。在客家南迁时,闽赣边界隘口、古道成为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入闽主要通道,船顶隘则是主要隘口之一。据了解,中原汉人入闽主要通道:一路是溯赣江而上,往东走,经兴国、宁都、石城,越站岭隘进入宁化;一路溯抚河而上,往东南走,经江西南丰、广昌、宁都、石城越站岭隘进入宁化,或经江西南丰,越甘家隘进入建宁,或经广昌越船顶隘进入建宁。武夷山脉,横亘东南,山高岭峻,云深林茂。这条闽赣古道,以及沿途由历代官宦、乡绅、义民捐资助力修建的关隘、凉亭等,洒落了无数客家先民血汗,勾连起闽赣两省客家文明,苍茫悠远,静静隐入荒密林。

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红军驰骋奋战闽赣大地,桂阳村为红军由赣入闽第一村、红军拓展闽赣边界新苏区“桥头堡”,也是红军和游击队牢牢控制在手咽喉要塞。如今,船顶隘古道及超然亭红军总部出入闽赣行军过境旧址,是红一方面军总部首次进驻福建(驻建宁)第一关隘、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由江西广昌攻打建宁城主要通道,也是第三次反“围剿”红军总部“千里回师”离闽入赣在福建的最后一站。建黎泰战役中,红三军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亦由此隘口进入建宁。

时至今日,红军进驻桂阳、翻越船顶隘的许多传奇故事,仍然在这片红色地土地上广为流传。

(作者:温兆坚文/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