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学锋
巍巍金铙山,滔滔闽江流。
建宁,这是一块积淀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又是一块血火淬炼的红色名城。它既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又是孕育英雄的红土地。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撒下了革命火种,度过了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篇章。十大开国元帅中,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林彪等8位元帅先后在建宁指挥红军作战,领导军民建立和巩固苏区政权。从此,革命星火,燎原闽西北。
让人震撼、感慨的是:一个当时仅有4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就有多名优秀的建宁子弟义无反顾地踊跃参加红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保卫苏区政权及长征途中壮烈牺牲。
走进建宁县溪口街49号的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栩栩如生的大型青铜群雕《红军颂》。群雕占地之大,雕像之多,材质、重量之巨在国内外都堪称一绝。站立在巨型群雕前,恍如身临其境,重回到那段烽火岁月的现场。在历史的回声中,仿佛能听到红军战士吹响的战斗号角,仿佛能闻到硝烟弥漫的气息。群雕不仅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不懈奋斗的昂扬斗志,也让读者感受到无数先烈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杀敌的壮烈场景。
纪念馆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等。
在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前,解说员声情并茂地向游客讲述,让我们又重新回到那火红的战争年代: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五战五捷,歼敌3万余人,畅快淋漓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5月3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击溃建宁守敌,解放建宁城的当晚,便率领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进驻溪口天主教堂。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在这里从事了许多重要的革命实践活动:亲自创建了建黎泰革命根据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定不移地实践并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胜利之路。
就在这里,毛泽东总结了第一、二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经验,并气势恢宏地写下了“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的不朽名句,真实而生动地记述了这一鼓舞人心的辉煌胜利。毛泽东还制定了第三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撤离建宁,千里回师赣南。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历史让我们回溯到: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朱德、周恩来的指挥下,发起了建黎泰战役。18日攻克建宁后,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率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总司令部、中革军委进驻建宁,将总政治部设于旧县衙后院“小白楼”内。
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处的水尾村近年来成为“网红村”。水尾村是当年著名的中央红军村。红军司令部、红军银行、医院、红军兵工厂、被服厂等都曾设在这里。
几位开国元帅也在红军村留下了革命足迹。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在这里治好摆子病后,重返前线指挥作战;先后担任赣南特委书记、江西省军区司令员的陈毅三临水尾村指导工作;聂荣臻率红三军团在这里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集资财;时任闽赣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叶剑英也曾到水尾村筹集大批军粮。
这里群众基础好,有多人先后参加红军、游击队、赤卫队。年三四月,闽赣省机关、建宁县委及县苏维埃政府机关先后迁到这里继续开展工作。水尾村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据点,被誉为建宁苏区红色的小后方和“小井冈山”,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建宁苏区保卫战的几个红色遗址也值得参访。
由于“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错误,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接连失利,中央苏区日益缩小。为保卫中央苏区腹地,年1月-5月中旬,红军在建宁城外筑起了多道防线,展开了异常艰苦的邱家隘、将军殿、雪山栋——武镇岭、驻马寨四大阻击战及县城保卫战。
敌军凭借着飞机、大炮的强大火力及10倍于我军的优势兵力,对红军阵地发起了一次次猛烈攻击。红军与敌展开阵地争夺战、冲锋肉搏战,以血肉之躯与敌军进行一次次殊死的鏖战。面对劲敌,面临绝境,红军将士们不畏牺牲,誓死血战,演绎了一曲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悲壮战歌。因敌众我寡、装备悬殊,阵地被敌突破,县城最终失守,但红军有力地阻止了国民党军队的推进,为中央主力红军实施转移和红军长征提供了战略回旋空间。
历史的烽烟虽已远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宁这块热土上播撒的红色薪火以及红军伟大的爱国精神在穿越时空中淬火升华,历久弥新,激励着中华儿女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砥砺前行,奋力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壮丽画卷。-06-0:00:00:0——寻访建宁苏区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