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前几天,有网友在街上偶遇一位流浪汉,言语中觉得该流浪汉谈吐不凡,便录下视频发到网上。
后来被证实,该流浪汉是河南省某县届高考状元,常学福。
状元变身流浪汉,视频发到网上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他的履历相继曝光。当年,他曾以多的高分(满分)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创业。
几年赚了一些钱,却放弃了上海的公司,回老家开了水果店。期间娶妻生子,可没过多久,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他。
之后他便很少与人交流,干脆关掉水果店,正式开始流浪生活。
言谈中,他泰然自若,很享受目前的状态。
如果说流浪是常学福在看透世事后内心自发的选择,那么下面这个状元变成流浪汉的故事,却发人深省。
年福建建宁县高考状元,考入名校后人间蒸发。
父母寻子十年,终于在公园见到衣衫褴褛的儿子。那个曾经引以为傲的儿子,如今胡子拉碴,毫无当年意气。
谁能想到,从高材生到流浪汉,仅仅因为挂科不敢回家。
即便回到了家,也无法回归社会。
村书记提醒,孩子有心结。
心结是什么?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原来,之所以堕落,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一直成长在一个不允许失败的环境里。
小时候,虽然他成绩优异,可只要没考第一就会被父母责骂。
他是家人的骄傲,是“别人家的孩子”,他怎么能失败呢?
挂科后,自觉无颜面对父母失望的目光,选择逃避,一走就是十年。
他的故事,让人惋惜。
更值得我们警醒的是——
生活中,很多人像他一样面对失败,会习惯性选择退缩。除了自身原因,还与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和引导有关。
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郭衡在28岁时自杀。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邓琳成为一名精神病患者。
……
曾经让人骄傲的孩子,却在经历小小的失败后一蹶不振,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的共同点,是背后站着不允许失败的父母。
我有一位朋友,性格敏感、缺乏自信,经常因为芝麻大点的小事与家人、同事发生冲突。所以,她的工作和恋爱都持续不了太久。
一番深入攀谈,我了解到她性格的根源。
小时候,做错任何一件事,妈妈都会用最恶毒的语言骂她。
小到房间地板上有头发,大到考试失利,任何错误都会让她心惊胆颤。她一直小心翼翼地生活,避免被骂。
在邻居眼里,她是会做家务、成绩优异的好孩子。那些赞扬,在她听来却格外刺耳,只有她自己知道,活得有多么战战兢兢。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她越来越不自信。考上重点大学后,她第2年就退学了。
“我无法做到完美,所以不如放弃”。她说自己害怕失败,过于小心翼翼,做事情总是畏首畏尾,甚至患上了严重的拖延症。
她被困在“完美主义”中无法解脱:害怕失败不知所措,恐惧像滚雪球般愈演愈烈,最后干脆逃避,心理瘫痪。
在“鸡娃”的大环境下,很多父母不可避免充满焦虑,继而将焦虑转变成高期待,映射在孩子身上。
为了让孩子更快地满足期待,甚至不允许孩子失败,陷入“完美主义”。
问题是,失败一定不好吗?
很多人或许对「失败」误解太深了。
主持人白岩松曾访过一位企业家,他问对方喜欢招聘什么样的司机,企业家说“我喜欢出过车祸的司机”。
白岩松很不解,企业家说:
司机都是越老越谨慎,因为刚开车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没经历过失败,觉得一切尽在掌握。
当你自己剐了,撞了,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过糟糕的事故,才会更加小心谨慎,越来越知道安全驾驶的重要性。
白岩松感慨:
人如果一直处于“成功”的状态,慢慢也就麻了,你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反倒是时常降临的失败与挫折,是提醒。
这个道理用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
我儿子喜欢玩拼图,之前我给他买的拼图都很简单,他通常一次就能拼成功。
元旦期间,我给他买了进阶版,图形更复杂,图块数量也比之前多。
儿子拼了3次都没有成功,他急得大吼大叫,原地跺脚、小脸憋得通红。
我知道,他很受挫,一时无法接受失败。
等他把情绪发泄完,我抱着他安慰:妈妈陪着你多试几次好不好。
之后又失败了几次,但他已不再生气,并且能冷静分析后再次尝试,最终如愿拼图成功。
我相信他慢慢就能体会到:比起失败后的沮丧,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面对它。
成长道路很漫长,孩子也一定会经历失败。我们要避免无意义的批评,并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人生中,又有谁不曾经历失败呢?
都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然而十之一二的成功,却被看得极其重要,忽略了“十有八九”时应该具备的心态和能力,这何尝不是本末倒置呢。
当孩子遭遇失败,比起焦虑和责备,我们可以做很多。
教会孩子不惧怕失败
我清楚记得,记得第一次陪儿子上艺术启蒙课,老师让孩子想到什么就画什么。
其他小朋友拿起画笔肆意画起来,虽然歪歪扭扭,但很有乐趣。
儿子迟迟不动笔,眼泪巴巴望着我,咧着嘴哭喊:我不行,我不会……
我把手轻轻放在他的肩头,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你想画什么画什么,只要开始动手,就已经很棒了。
他擦擦眼泪,开始“创作”,虽然画面过于“抽象”,但同样到了老师的赞扬。
那天,他没少问我“妈妈,下次什么时候去?”
我知道,他从妈妈肯定的眼神里获得了力量,也逐渐克服了对失败的恐惧,也会逐渐明白:只要迈出第一步,就很棒。
当孩子表达“我不行”的时候,我很少说“你能行”,换位思考一下就能感觉出来这种安慰很空洞。
更多时候,我会帮孩子找到新的“出口”和“角度”,告诉他眼前的困难没那么可怕。
或许长大后他早已没了记忆,但我相信,那时他已长成一个不怕失败的男子汉了。
帮孩子树立成长型思维
一项研究发现:
如果数学老师教孩子死记硬背解题过程,即使反复鼓励孩子,学生的成绩也很难提高。
如果数学老师帮助孩子从错题举一反三、吸取经验,学生会走向成长型思维,成绩更好。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告诉孩子失败是学习的好机会,比鼓励更重要。
当孩子遭遇失败,也是帮他树立成长型思维的好机会。
「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是对立而言的: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遭遇挫折或失败,容易沉浸在沮丧情绪中无法自拔,怀疑自己的能力而裹足不前;
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会尽快摆脱负面情绪,而是集中精力想办法解决困难。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更善于认可自己、直面失败。
即使失败,爸妈也是爱你的
上个月的一天,家里的人都有事,没人照顾看管孩子,我把儿子“寄存”朋友家半天。
等我忙完去接他,发现儿子闷闷不乐。
仔细观察,他的裤子上湿了一块。原来他不好意思用别人的马桶,憋到尿裤子。不仅如此,那天与小朋友们进行游戏比赛也输了。
憋尿那么久,再加上输了游戏,他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沮丧。
我抱了他好一会,然后对他说:你自己在乐乐家待了半天,也没跟小朋友抢玩具,已经做得很棒了,妈妈知道你很不想尿裤子,也努力控制了,所以没关系的,妈妈永远爱你。
效果立竿见影,小家伙的阴霾一扫而空,又变成了叽叽喳喳的乐天派。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不妨告诉他你仍然爱他。因为,你的爱,是孩子不惧失败的勇气。
育儿,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我也在学习中修正以往错误的观点。
教育家陶行知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以前,面对孩子失败,我会耿耿于怀,生气焦虑,甚至恍惚间觉得孩子这辈子可能就毁了。
如今,我已然看清,眼前的失败,在人生的长河里,并没有那么重要。
所谓滴水石穿、厚积薄发,孩子只有经历失败,才能勇敢的走过人生,拥有起起伏伏的能力。